家风家教
家风家教
电话:0558-2272076
地址:阜阳市关工委家教组
当前位置:首页  >  家风家教
父教永远在我心中互动留言
发布时间:2019-08-01  浏览:1375 次    字体大小 :

 

太和县关工委  王献振

 

我每当与儿孙们谈起家庭教育或漫议家风时,总不离开我父亲的话题。他虽已离去58年了,但父亲的身影仍在我脑海中浮现。

父亲属虎,有点虎性,一生总是以刚毅、坚强来对待任何困难。1948年母亲去世,我们姐弟四人和年迈的爷爷,一大家子全靠父亲一人操劳过活。那时新中国刚建立,农村相当困苦,要养活这么一家人多么艰辛呀!父亲常常顶风冒雨、披星戴月地劳作。他吃苦耐劳,心灵手巧,地里农活做得精细是村里数一数二的。家虽穷困,但也井井有条,生活虽艰辛,粗茶淡饭却很会调剂,即使是柳叶、桑芽、槐花、野菜,父亲也变着花样去做,让我们高高兴兴地吃下去。

母亲死后,为了全家人的穿衣,父亲很快就学会了纺线。每年秋冬之季,父亲常常白天干其他活,夜晚纺线,我儿时常常在睡梦中醒来,听到父亲“嗡嗡”的纺线声。有了纺线,再与别家合伙织土布,出嫁的姐姐给我们全家做冬夏的衣服。

父亲虽一介农民,却懂得感恩,心怀国家。土改时,我家划为贫农,分到几亩地,春荒时政府又常常发些救济粮,这让历经贫苦和战乱的父亲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温暖。怀着对党和国家的感激之情,1956年新中国第一次实行军役制时,父亲忍痛割爱,把刚满十八岁的长子——我大哥送去参军。当时有人说:“大儿刚能干活,你怎舍得让他走?”父亲说:“古有木兰替父从军,而今我送儿当兵。保国是大事,不然大家怎能过上安稳日子!”当父亲笑容满面送走大哥回到家中之后,亲戚们来看望他,他难以抑制地流下了泪水。原来父亲笑送大哥,是怕大哥想家不安心部队生活!这情境让年少的我,理解了父亲的“无情”,懵懂中,我树立了自己不仅仅要为这个小家好好学习,也要为祖国而奋斗的信念。

父亲小时只上几天私塾,大字不识几个,但他崇尚知识和文化。他反复告诫我和二哥好好上学读书识字,所以我和二哥读书都很认真。记得我在小学三年级的一个傍晚,父亲干完农活回到家,看我正聚精会神地用树枝在地上作算术题。父亲感动了,动情地对我说:“爹再苦再累,明天也要给你买个练习本!”两天后,父亲真的给我买了练习本。我高兴地对父亲说:“你放心,我一定好好学习争第一。”那年期末,我的学习成绩果然名列全班第一,以此回报了父亲的希望。

父亲不仅在学习方面,在品行和意志上对我们更是严格要求。有两件小事我记得很清楚。有一天晚上,父亲给我五分钱,让我端着灯去买煤油。那小店是我同村人开的,他给我装了煤油后,只顾与别人扯闲话去了,忘了收钱。我当时想,你不要,我就不给了,还为占了便宜而庆幸。当我回家把钱放到桌上时,父亲看到并问明了原委,立刻严厉地训斥我:“贪小利,难成大器。爱占小便宜,终生难以成大贵;经常吃小亏,日久必有厚报。你要记住:贪心做事,定有凶灾。今后长大了,一定要学会做人!”第二天,父亲亲自扯着我把那五分钱送到店里,还当面赔情道歉。此事一直铭记我心,永远激励我在做人、做官(我曾任太和一中筹备组成员,主持一中的教革组、政工组的工作,后任中共太和县委组织部干部科科长、副部长、城关镇党委书记、县人大常委等职务)时牢记莫占便宜,老实做人,诚信做事。

还有一次,是在我考入离家四十里之外的涡阳县张村中学的开学第一周。当时年龄小,刚入学同学互不熟悉,对集体生活过不惯,十分想家。下课了原小学的同学一见面就哭了起来,于是商量着周六下午两节自习不上了,一起偷偷溜出了学校往家奔。晚上我走到家,把在新学校的情况向父亲汇报,父亲非常高兴,但当他得知我们因想家心切,不请假偷偷提前离校回家的情况时,脸色大变,拍着桌子训我:“有什么出息!老想在家门口转能成器?想家就哭,有难处就掉泪,这样的男人怎能有出息!”之前我从未见父亲发过这么大的脾气!这几句话,我不管什么时候也忘不了。从此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我在学校都能忍受饥饿,潜心苦读,很少回家。有辛勤耕耘,就有好的收获。1962年招高中遇上国家困难,招生名额锐减,只有5%的考生上高中。当时我校初中毕业五个班近三百人,考取高中的只有十三人,我是其中之一,也是太和籍在该校初中毕业的二十多位同学中唯一的学生。

父亲还是一位很正统的人,尊重和传承老辈人的规矩。我记得逢年过节时,他叫我们穿长袍,全村长辈都要拜一遍,行礼要磕头下跪;长辈、老师训话要端正站立静听,不许顶嘴插话等等。大年初一,农村是最热闹的,孩子们总是放炮、玩灯、做游戏等尽情玩耍,而我父亲要求我们不许出屋子,利用过年的烛光让我们坐屋内读书,父亲说:“这才叫‘读书一年’哩!这么明亮的烛光不利用太可惜了。” 是父亲重学的家风培育了我的好学的学风,促使后来的我又考上大学,工作中坚持继续学习,每一项工作我都当使命一样完成。退休后从事县人大工作研究会、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工作研究会、县老年大学、县老年教育委员会、县宝兴助学基金会、县关工委等公益性工作,依然手不释卷,笔耕不辍。

父亲正直开朗,对待别人总是宽厚仁慈。1954年的一场罕见的大水灾,造成1955年春天出现饥荒。那一年,家中有一片大蒜和一大块早熟的大麦,先是一日三餐喝蒜苗汤,后是吃未成熟的大麦仁。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父亲听说我姥爷饿得走不动了,会出危险,便立即把他接到我家,一直养到收麦。三舅接姥爷走时,反复说些感谢我父亲的话,父亲笑笑只说一句:“亲帮亲、邻帮邻、困苦的日子更要帮穷人。”

父亲对亲戚如此,对近村的人也表现出特有的善心。记得当时,我家那块大麦长势好,黄黄的一片,正能充饥,招惹饥饿的人来偷。但也奇怪,每天都发现大麦被偷走差不多相等的一小片,天天如此,父亲好像一点也不着急。我问父亲是否夜间来看守着,父亲说:“你们小孩不懂事,不要问了。”直到麦罢,我和父亲在三堂集上见到一位五十多岁的老人,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原来父亲早就发现这位邻村的老农每天半夜来偷割我家的大麦,知道他家有位年长的母亲,为了不让老母饿坏,才不得不每天来偷割你的大麦。父亲发现后从不惊动他,怕他难为情,自己躲在一边。就这样,放他一马,避免尴尬!后来,这位老农背着半袋新粮跑到我父亲面前,“噗嗵”一声跪下说:“五老头我麦前‘借’的大麦,今天还你,谢你救了我老母一命!”父亲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说:“咱俩心知肚明,甭说了,这事让孩子知道不好。”我经常向儿孙们讲述父亲宽厚善良、乐于助人的品格,努力把父亲的家风传承下去,在任何岗位上做事,都要道德为先,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心有法典。这样人在一生才无愧于民,无愧于天。

艰辛的生活和经济压力,父亲不得不长年从事繁重的农活和没完没了的家务,使他疾病缠身,体质虚弱。为了能让我坚持读书,父亲忍受了一切,实在病重了才叫二哥抓几服药吃,这对于沉寂已久还得苦拼硬撑的父亲来说,只能起到一点缓解的作用,终于在1961年底离开了我们。

记得父亲下葬时,我看着地上最后留下的一堆黄土,想着操劳一生却没享一天福的父亲,无尽愧疚和无限伤痛汇聚于心,真想痛哭一场,但我很快记起父亲说的那句话:“有了难处就掉泪,这样的男人怎能有出息?”于是我强忍悲痛长跪在那里,手抓泥土,呆若木鸡,而我在想:父亲终生劳碌,累死累活,像牛马一样拼命,究竟为了啥?是什么在支撑着、推动着他?其中蕴藏着怎样撼人心魄的丰满和执着,怎样惊天动地的情感和力量!他以自己贫弱的物质、用自己弯曲的脊梁、用自己的病体默默背起这座沉重的“家”。

我感谢父亲,从他辛勤劳作中,我读懂了幸福的真谛;从父亲默默无私的奉献中,我领悟了人生的意义,便有了无穷的源泉、无尽的幸福,更让我珍惜机遇、珍爱生活、富有爱心。

我感谢父亲,给了我不高的身材和憨厚的头脑,使我没有丝毫可以引人注目或盛气凌人的本钱;但我却因此省去了媚俗者的应酬,节余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自省、自警、紧紧抓住自我,不动声色地浇灌自己,同时也赢得了理解和友谊。

我感谢父亲,在贫穷和辛酸中,给了我那么多刚毅和仁爱,让我早早地在困苦面前,在无依无靠中挺直了腰杆,学会了迎风行走;同时也让我在艰难贫穷的顽强抗争中充实生活,饱满了人生,获得了勇气。

我感谢父亲,我已从一个十几岁的娃娃到75岁的老人了,好家风养育了我,您的教诲永远在我心中!

 

 2019年7月26日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