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家教研究
阜阳家教研究
电话:0558-2272076
地址:阜阳市关工委家教组
当前位置:首页  >  阜阳家教研究
浅说家国文化与家庭教育互动留言
发布时间:2019-11-22  浏览:1919 次    字体大小 :


——在市家庭教育观摩教学暨家教讲师团工作交流会上的讲话

阜阳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 宁义南


1574418577499598.jpg


今天,我们在颍泉区召开市家庭教育观摩教学暨家教讲师团工作经验交流会,也是一次学习习主席指示精神,全面创新推进我市家庭教育的理论探讨、经验交流、成果展示大会。为此,市关工委会同市妇联、市教育局两次发文,征集家庭教育的核心问题——优秀家风、家训300余篇,精选百篇,修改提高,编印成书,曰《阜阳市传承家风好家训文选》,作为对可爱的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献礼,现已赠阅参会各位同志,对大家今后的学习与工作,或有所参考和助益。

我还想着重谈谈下面的两个问题。

其一,中华民族家国情怀源远流长。习近平主席指示我们:“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核心,渊源流长。”探讨中国家国文化之溯源、之弘扬,是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个十分严肃的课题。100年前马克思就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人类的精神文化的发展历程与整个历史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优秀的家国情怀文化,其传统与习惯,早已渗透于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梁启超曾疾呼:“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自风俗习惯乃至家庭,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独具特质,独立精神,薪火相传,群结国成者,也即为习主席强调的中华民族悠远的家国情怀。核心内容是在家尽孝,为国尽忠,为人以仁;实践途径是修己、齐家、安人;价值理想是以身报国、建功立业,荣于后世。家国情怀作为个人对家庭和国家共同体的认同和热爱,是爱国主义精神产生的伦理基础和自发情感,在中华文明数千年演进的历史长河中有着深厚的土壤和历史渊源。

我国最早的哲学著作《易》贲卦云:“观乎人文,以化天下。”此处人文,指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就家庭来说是指夫妇、父子、兄弟、亲戚;就社会而言指君臣邻里、朋友等人伦序列。所谓“人文化成天下”,意即通过人伦教育使人产生自觉的道德行为。在原始社会的后期“五帝”时期,以黄帝为首的部落群长,教人崇德向善、处事以公,倡导中庸和平、礼仁天下。传说黄帝有25个儿子,继其位者,却是其孙子高阳,即颛顼帝。因其沉静爱人,通达事理、生养财物以尽地利,调理五行以教化百姓,协和四方以扩展疆域,持家以和,以人为贤,是人神所公认的领袖。此时,家庭教育逐步地由自发、原始状态到初步形成而融于伦理之中。

当中国社会演进到夏、商、周时期,家国同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在国人的思想观念里,国与家虽有大小之别,上下之分,却仿佛一个有机体,既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又命运相连,休威与共。一方面,家是国家的最小社会单位,是国的细胞和缩影,没有家就没有国;另一方面,国是家的放大延伸,是家的细胞赖以生存的机体,国兴家才兴,国破则家亡。这种家国同构的理念,使我们的先人将家与国的治理几乎看作同一第一要务而长期延续,积淀下来,形成具有生命力的种种家风家训,成为我们民族薪火相继、永葆青春的传家之宝——稳定的文化理念和心理结构。

总之,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及心理认知,正是家国情怀萌生滋长的肥沃土壤和适宜气候。在这个母体上自然而然地流出家国情怀的乳汁。中国最早的一部散文体史书《尚书》汇编有上古时期的政事、公务、文献,其中多处透露中华民族具有家的亲缘性;记载和传播了家国意识和情怀,不仅成为后世帝王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也是历代胸怀报负者实现人生价值理想的实践途径。其生命力影响左右中国数千年之久。今日已成为中华各民族共同奉行的经典,引领指导我们努力做好家庭教育,振兴民族和国家。

二、关于家庭教育科学化的建议

家国情怀是家庭教育的主轴,做好家庭教育关键在于使之科学化。习主席关于“三个注重”的教导方能得以落实。我们每年都要下去作几次调研,多次召开市县区有关会议,乃至今天的交流会都是为此而努力。习主席引用欧阳修的名言:“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此君子之朋也。”当前对彰显落实家国情怀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家长、学校乃至全社会大都有所共识。据近年的不完全统计,我市各类家长 学校已近3000所,每年受教家长达80万人之多,大家可谓在“同心”、“如一”上下了些功夫。从今天的家教观摩和交流会已可喜可见。但从总体实际情况与效果来看,还不同程度存在着盲目性、短期性和随意性,尤其是广大家长表现出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陷于苦苦的焦虑之中,看看当今补课之风便知一二。管教失当酿成家庭悲剧者也时有耳闻,令人痛心。家庭教育是一门关于生命的艺术,是一门塑人的科学。对象是千差万别的家长和千差万别的孩子。这是有的放矢之“的”。《礼记》上有句话十分中肯:“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道”即指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科学性,哪怕一小会也不能偏离和违背。这就要求我们针对千差万别的家长和孩子去进行有效的教育。其中既有共性,如家国情怀、爱国主义、守义守礼;又有个性,如兴趣、爱好、心智、性格等,而且重在共性影响下之个性教育。性别、年龄、父母、家庭乃至学校、社区、乡村环境等,都会对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造成正负面的影响。因此要针对孩子的个性特点,遵循其成长规律进行教育,以期符合人的成长诉求乃至发展潜力,为其未来的作为奠定好坚实的基础。

科学化的落实,就是靠规范化,即要建立实现科学化的系列制度措施以保障。我市、县市区多年来为此作出很大的努力。有不少做法和典型产生了令人可期可学的社会效应。市政府分管市长先后多次亲临大会指导,市分管副书记曾为《成才之路》系列文选写序。情之殷殷、言之切切,体现了政府为主导,学校家庭为主体,部门协同配合,实施好家庭教育五年工作规划,抓好平台建设,组建培训好讲师队伍,开展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活动,调动广大执教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重视发挥“五老”的作用。使我市家庭教育在习主席新时代新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下,沿着科学化的康庄大道前进。成果丰硕,形势喜人。《中国教育报》、《中国火炬》、《省关工通讯》连同地方并其他报刊先后多次刊登我市家庭教育的经验文章。省关工委曾发文推介《阜阳市家庭教育五年规划》供各地参考,所有这些,以致省内外甚至祖国边陲西藏一区县组团前来考察借鉴,一时成为我市新闻媒体报导的热点。另外,阜阳市网上家长学校,点击量在省内外名列前矛,反响很好。教育的对象是人,如苏姆林斯基所说,每个人身上都有可教育性,重在要抓住人的可教性,形成可教育的力量。这是教育家们呕心沥血、努力探讨的热点、难点课题。今天,我们在这里共商育人大事,但愿我们都能抓住家长、孩子的可教性,体现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创造性,在新一代身上形成可教育的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习主席两个百年梦想而做出应有的贡献。

 

                            2019年10月26日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