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教
家风家教
电话:0558-2272076
地址:阜阳市关工委家教组
当前位置:首页  >  家风家教
陪伴是最好的孝敬互动留言
发布时间:2019-06-04  浏览:1384 次    字体大小 :

 

颍州晚报记者 刘培军

 

讲述人:訾金狼,43岁,阜阳十九中教师,参与訾氏家谱编写,整理族规、家训。

 

我是訾氏家族的一员,我们有族规、族训,也有“訾氏家训”。

 

訾氏是一个古老的宗族,有四千多年历史。目前族人有四万多人,分布在全国各地。据调查,阜阳三区訾姓人口约3000人,主要分布在颍东区,插花镇东南訾寨、訾庙及成郊的訾营、左庄为主要聚居地。另外,在颍上、蒙城、利辛等地也有上千人。

訾姓人口虽然不算多,但家族根深叶茂,人才辈出,有老将军、老模范、党政干部、高级工程师,还有博士、硕士、副教授,以及从清华、科大走出的留学生。

我的老家在颍东区枣庄镇蒋楼村杨庄,因旧社会生活贫困,祖辈从訾寨逃荒要饭到这里,逐渐扎根落户,繁衍生息。

我在枣庄镇中心学校工作多年。2009年,由訾氏家族长辈和有名望的人士牵头,启动了《訾氏家谱》修谱工作,我也参与其中。经过多方搜集整理,确定了族史、谱系、族规族训等内容,并形成了“訾氏家训”。

族规族训包括以下内容:同心同德、热爱国家,德仁至上、忠厚传家,力尽孝道、尊爱老人,爱祖敬宗、和睦族人。“訾氏家训”共有10句120字,包括学先贤、求上进、敬双亲、宽待人、讲礼节、扶正义等。

 

父母养我长大,我陪他们变老

 

在我的人生当中,最看中的是“孝”,这源于父母对我们姐弟的影响。

父母都是农民,父亲因年轻时做河工累伤了腰,身体不好,家里一直很穷,但他们对我们的教育非常重视。我们姐弟四人中,65岁的大姐文凭最低,但也上到了初中。二哥、三哥分别上完了高中和中专,我则考上了大学。为了供养我们上学,父母吃了不少苦。

我记得上大学时,几个同学来看我,家里连买菜的钱都没有。父亲带着我拉了4袋麦子到街上卖掉,才算凑了点买菜钱。

母亲没有名字,小时候在逃荒要饭的路上被送给人家,所以她的童年充满辛酸。但她聪明、善良、坚强,在她的感染下,我从小就发誓好好学习,将来好好孝敬母亲,不再让她受苦。

2012年秋,父亲身体越来越差,腰弯得像一张弓。为了照顾他们,我把他们接到镇上的宿舍。每天我一放学,就看到父亲坐在门口等我。他常骄傲地对别人说:“儿子孝顺,接我们过来享福。”后来父亲病情加重,大小便都拉在床上,我每天都帮他换洗衣被。

2014年,我考入十九中任教。当时家里很困难,怀孕的妻子在清河路一小附近租房看儿子读书,我在十九中附近租间房子住。那一年父亲去世了,我放心不下母亲,就把她接过来。母亲、怀孕的妻子都需要我照顾,所以周一到周五我和母亲住在一起,双休日过去陪妻子和儿子。直到半年后,儿子转学,一家人才得以团圆。

每天上班下班,我都会和母亲打声招呼。为了让她高兴,我常和她分享工作中的趣事。发工资时,我会拿出一沓钱给她看,母亲总是笑着说:“我儿有钱了。”想给母亲改改胃口,我就对她说:“咱们下饭店去。”母亲又笑呵呵地说:“我儿子有本事了。”我知道自己只是一名普通教师,但在母亲心中,她的儿子是最棒的。

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我平时也会和儿子讲父母照顾、培养我们的故事,在他的心里埋下孝与爱的种子。

和父母在一起,生活虽然清贫、琐碎,但又是快乐、难忘的。父母养我长大,我陪他们变老,因为陪伴就是最好的孝敬。

(原载《颍州晚报》2019年5月24日)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