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教
家风家教
电话:0558-2272076
地址:阜阳市关工委家教组
当前位置:首页  >  家风家教
《中国古代的家训》互动留言
发布时间:2019-02-19  浏览:1407 次    字体大小 :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赵忠心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化典籍中,“家训”一类的著作、文章引人注目。它是我们祖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这个东方文明古国耀眼夺目的文化遗产。

 何谓“家训”?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家族社会,家庭是社会生活中最稳固的社会细胞。家庭不仅是一个基本的生活单位、生产单位,也是文化的载体,是教育单位。家庭是人们出生的场所,也是受教育的场所。

中华民族素有重视子孙后代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在长期的家庭教育实践中,人们不断总结、积累教育家人的经验。为了把那些经过实践证实的家庭教育经验传给后人,一些士大夫和文人学者,便把前人和自己教育子孙后代的指导思想、教育内容和方法,以及父祖辈人对子孙后代的要求、期望,用文字记载下来。

有的是采用“口授耳听”的方式传给后代;有的是雕刻在祖坟的墓碑上,要子孙后代铭记、遵照执行。也有的是印行公开出版,公布于世,以供自己家族的后人和世人继承效法。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家训”。“家训”,简而言之,就是父祖辈人对家人和子孙后代的训示、教诲。

“家训”是个统称,不同的人撰写的家训有不同的名称。有的叫“家训”,也有的叫“家诫”或“家戒”,还有的叫“家规”、“家教”、“家范”、“宗范”等等。

今天,我们提到家庭教育,其教育对象是指家庭里未成年的子女。这是“狭义”的家庭教育。

封建社会家庭教育的对象相当广泛,是指除家长以外的所有家庭成员,是教育全体家人,这是“广义”的家庭教育。因此,古代的“家训”,也往往叫“训家”、“教家”、“治家”、“齐家”等。

古代那些“口授耳听”和雕刻在祖坟墓碑上的“家训”,只是用来训示、教诲自家后人的,流传虽远,但传播不广,传播范围仅仅是限于某一个家族的世世代代。

而那些公开出版的“家训”,则流传甚为远且广,在社会上影响相当深远。由于家庭是一代一代地不间断地延续下来的社会组织形式,此一代人的家庭与下一代人的家庭首尾相连;而中国古人又特别尊重先人之教诲,所以,祖辈的训示都能一代一代地往下传,作为教育后人的依据。

从内容上看,那些在社会上公开印刷出版的“家训”,绝大多数都是侧重于封建伦理道德的训示,正好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因此,历代都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推崇,流传相当广泛,成为中国古人进行家庭教育的“范本”。不仅在历代封建王朝都有巨大影响,而且至今仍有影响。

古代“家训”的类别

中国古代“家训”一类的著作,据文字记载,最早出现于三国时期。《三国志.魏.邴原传》注中说:“三国魏杜恕著家诫。”但此“家诫”已佚失。

现存最早的“家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如古代所说:“古今家训,以此为祖。”

自《颜氏家训》出现以后,历朝历代都有家训问世。据《中国丛书综录》所列的书目记载,上起魏晋南北朝,下至民国初年,中国“家训”一类的著作总共公开出版了一百一十七种之多。

其分布情况如下:南北朝时期1部,唐朝2部,宋朝16部,元朝5部,明朝28部,清朝61部,民国初年4部。

在古代社会,有这么多的家庭教育专著,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比拟的。它充分反映我们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实践的丰富和对家庭教育理论研究重视的程度;同时,也说明从封建社会中期开始,我国的家庭教育科学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已经具有相当高的水平。中国古代的“家训”,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家庭教育理论研究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历史资料。

中国的“家训”,从内容上来说,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家庭教育的通俗读本。其内容主要是对家人有什么样的要求和进行什么样的教育。此类是“家训”中绝大多数。其特点是语言通俗,浅显易懂,易记易背,常常引用名言、警句。

代表作有:唐朝无名氏的《太公家教》,宋朝陆九韶的《居家正本》、袁采的《袁氏世范》、包拯的《包拯家训》、司马光的《训俭示康》、陆游的《放翁家训》,明朝姚儒的《教家要略》、庄元臣的《治家条约》、吴麟征的《家诫要言》,清朝孙奇逢的《教子家训》、朱柏庐的《治家格言》、李元春的《教家训言》、李毓秀的《弟子规》,民国初年屈凤竹的《治家要义》、邬庆时的《齐家浅说》,以及专门为教育家庭里的女子所做的家庭教育读本,如《女戒》、《女儿经》、《女小儿语》等等。

另一类,则是理论性家庭教育著作,探索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家庭教育的某些规律。这类著作不单单是叙述家庭教育的内容,传播教育子女的经验,而是对于家庭教育的基本理论,如家庭教育的意义和特殊作用,家庭教育的原则、方法、内容,以及家长的修养等问题,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对于家庭教育实践具有更为深刻的指导意义。

其代表作:

一是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此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甚至是世界古代第一部具有独立体系的家庭教育论著。其作者颜之推是研究家庭教育理论的先驱者,开创了家庭教育理论研究之先河。

二是宋朝司马光的《温公家范》。此书几乎与《颜氏家训》齐名,被后人称之为“颜氏家训之亚”。

三是宋朝袁采的《袁氏世范》。

除此以外,中国历朝历代的古人还撰写了大量的教子书信和诗文,以训示子弟,这也可以作为广义的“家训”看待。        

教子“家书”、“诗词”、“文章”

古代人做官,一般是不携带家眷的,家眷仍旧留在老家。虽然在外做官,远离家乡,但一般都不会放弃教育家人、子女的责任。“养不教父之过”,这种责任意识深入人心。尽管公务繁忙,也不忘自己的责任,常常是通过书写家书的方式对远在家乡的家人和子女进行教育。

撰写教子家书的,最有名的是郑板桥和曾国藩。

清朝著名诗人、书画家郑板桥在外做官时,就给家人写了许多教育家人、子弟的家书,在《郑板桥集》中就收集了十六封。

清末湘军首领曾国藩常年在外做官,他也曾给家人写过许多家书,在历史上是保存家书最多的一个。他的家书共分十大类:有治家、修身、劝学、理财、济急、交友、用人、行军、旅行、杂务等,共保存下来三百三十多封。

利用诗词教育子弟历来是中国古代诗人传统,如陶渊明、杜甫、李白、韩愈、白居易、杜枚、王安石、苏轼、文天祥、于谦、汤显祖、杨廷麟、蒲松龄、郑板桥、魏源、龚自珍等,都专门做过教子诗词。

其中,最突出、最有名的是宋朝大诗人陆游。他一生中写了上万首诗词,在现存的九千三百首诗中,专门教导子孙的就达二百多首。在诗词发展的长河中,陆游可谓以诗词教子的“大家”。

古人的教子文章更是丰富多采,文章体裁多种多样,有随笔、小品文、散文、论文等。在早期,教子文章没有独立成篇,主要是一些著作中的段落,如管子、孟子、韩非、韩婴等人的著作。独立成篇的教子文章,比较有影响的是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王安石的《伤仲永》张从正的《过爱小儿反害小儿说》等。

1991年,我在广西科技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家教之道》一书。1997年,我在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六册《中国家庭教育丛书》。包括:《中国家训名篇》、《古今家教文萃》、《古今名人教子家书》、《古今名人教子诗词》、《古今父范》、《古今母仪》。2003年,我又在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了一部家庭教育思想史著作《中国家庭教育五千年》。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家训、教子文章、家书、诗词以及父教、母教的经验。

古代“家训”中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视家庭教育。

《三字经》中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自古以来,人们都把教育子女视为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甚至把教育子女视为人生最为重要的事。如宋朝嘉颐这样说:“人生之乐,无如读书,人生至要,无如教子。”

中国古人把家庭教育视为维护家族的名声,决定家族兴衰的头等大事,对子孙后代要求特别严格。如宋朝的包拯,亲自撰写最短且最为严格的家训(37个字):“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第二,注重早期教育。

颜之推说:“……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这是说,应当在孩子能感知喜怒哀乐,能与别人交流沟通感情时,就要开始教育,告之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进行最初步的行为规范训练。

为什么要及早实施教育?古代有“胜在初时”哲学思想,早期教育是人生接受教育的起始,凡事开头很重要,良好的开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因此,古代俗语说:“教妇初来,教子婴孩”。即要想管儿媳妇,进门时就得立规矩,对两三岁的孩子进行早教。

第三,以身作则,利用家长的人格教育孩子。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无从。”家庭教育是在家庭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实施的一种教育,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子女是无声的教育。

颜之推说:“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上行下效是普遍的社会现象。希望子女成为什么样的人,家长必须首先成为什么样的人。以身作则实际上是利用家长的人格教育子女。窦燕山就是以自己的人格成功教育子女的典范。

第四,对子女要求一致。

《韩非子》一书中有一句话:“一家二贵,事乃无功,夫妻持政,子无适从”。指家里面有两个人想当家,啥事儿也做不成。两人没商量好都对孩子提出各自的要求,一人一套,孩子无所适从。

第五,对子女要一视同仁,不要偏疼偏爱。

 在多子女家庭里,父母对子女不能一视同仁,这是家庭教育中常见的问题。颜之推指出:“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

偏宠偏爱子女危害很大,应当对所有子女应该一视同仁。颜之推告诫父母说:“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他是说,对于有德行、才智的子女,父母自然应当赞赏、爱戴,对于德行、才智不太好的子女,父母同样应当加以同情、怜惜。有的家长偏爱某个子女,其用心是为了孩子好,但结果是害了他。

第六,对子女不要溺爱。

在家庭里由父母亲自教育自己的子女,最容易出现的、也是最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娇惯溺爱。颜之推指出:“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反奖,应呵(诃)反笑,至有识知,谓当法尔。”

颜之推发现人世间有许多父母对子女只知道“爱”,而不知道“教”,任其为所欲为。甚至有的是该批评的,反而给予奖赏;有的本应斥责的,却表示赞赏。这样是非颠倒,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误以非为是,以恶为善,把错误的事当成是合理合法的,很难纠正过来。

第七,建立良好的父母子女关系。

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家长和子女的良好关系是成功教育子女的前提。家长和子女之间的良好关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颜之推说:“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是说父母对子女态度严明且慈爱,子女才会言行谨慎,听从父母的教悔。

颜之推主张的“威严而有慈”,实际上就是“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意思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有威严,但平时对子女要慈祥,做到“刚柔并济”。

第八,注重环境影响。

何谓“环境”?即主体所面临的一切就叫环境。按照生物生态学的理论,儿童的发展要受到跟他相连的环境的直接或者间接影响。

墨子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这是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颜之推说:“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他主张从孩子小时候就要注意给子女创造良好的环境:“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默化,自然似之。”

环境可以分成“大环境”和“小环境”,也可称之为“外环境”和“内环境”,环境影响有直接的有间接的。家长不仅要给子女创造良好的家庭内部环境,也要注意改善家庭的外部环境,就像“孟母三迁”那样。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