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课堂
家长课堂
电话:0558-2272076
地址:阜阳市关工委家教组
当前位置:首页  >  家长课堂
​见证中美教育的差异,思考养育者对孩子成才的不同理解互动留言
发布时间:2019-01-23  浏览:1316 次    字体大小 :

 

作者:斯文

( 法学硕士 现就读于CCSU美国康州中部州立大学 社会心理学婚姻家庭诊疗专业硕士  2011年创办全国首家民间注册关爱儿童公益组织“广碧关爱儿童中心”)

 

一种说法:世界上有两个美国,一个是加州(华人人口比例最高的州),一个是美国。斯文妈妈2015年赴美学习及生活至今,一直住在全美教育排前六的康涅狄格州,所在的镇更是康州知名教育镇。她认为,华人的教育焦虑来自于养育者自身的误区,即使换了一个教育体系仍不能摆脱这种焦虑的裹挟,实在令人感到遗憾。

我抛砖引玉,聊聊我对中美教育问题的有限认知。

1中美教育的差异在哪里?

美式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教育不是孤立的存在,聊它离不开聊大环境,聊所属地的文化。社会、社区、学校、家庭都是教育的实践者或成就者。

中国历史绵长,我个人认为,等级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之一。社会崇尚人上人,父母希望孩子成为人上人。这是其一。

其二,家长制,师道尊严是中国文化的另一核心之一。这就决定着,对于孩子来说,家长和老师是权威的存在,他们的尊严几乎是不可挑战的。很多时候,老师的讲解就是标准答案。考试错一个标点就要扣分。家长的过来人经验几乎也是不容挑战。

因为这两个文化现象的存在,决定了中国教育的2个重要弊端。

1、评价系统单一。

一个个丰富的个体,被模式化为单一的存在。

2、不鼓励创新,不鼓励质疑,不鼓励独立思考。

表面上看,中国父母都宠爱孩子,中国社会也强调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实质上,孩子因为弱小,是这个等级链条上的最弱势群体。他们需要服从家长、服从老师、服从所有成人。他们内在的真实自我,或是内在声音是经常被忽略的。渐渐地,他们就成了复读机,他们内在的独特自我,很大程度上被同化。个体的差异性,个体的独特价值逐步淡化,稀释,模糊,乃至消失。

美国是个新兴国家,应该说,她诞生于西方文化对自身的反思或是裂变。传统的西方文化,如英国、法国,其实也是等级文化。一些虔诚的基督徒因为抗拒宗教迫害,不认同西方文化的帝王制,乘坐五月花逃离那里,九死一生来到美国。他们带来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和决绝,尤其在等级文化上。如林肯背景下爆发的美国内战,就是美国国民反对奴隶制,主张人生而平等的愿望体现。

美国的文化,经过殖民时代及独立战争后的渐变,尤其是深受基督教的普世价值影响,平民文化深入人心,成为主流价值观。主要体现在,自由:个体价值重于群体价值。个体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多渠道多途径,并得到充分尊重。平等:人生而平等,人人机会相对均等。博爱:珍视和关爱弱势群体。这既是美国梦,也是美国文化的核心理念。

基于这样的文化,美国教育的实质是,珍视个体的差异性,并给予这样的差异最大的空间和平台去充分肯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我来美国就发现,每一个从校园走出的孩子,脸上几乎都洋溢着自信、乐观、快乐的笑容。他们是发自内心的认为自己好,但同时,也可以做到发自内心的为他人的好真诚鼓掌。

为什么可以做到这一点,正是因为美国教育评价体系多样化。每个个体都可以在多样化人才认知的平台里找到自己的位置,真正实现,条条大路通罗马。通往个体成功和探索的道路不仅多样化,而且没有时限。最近我在一个研究生院的开放日活动中,对方告诉我,他们去年还有一位90岁的学生。

除了珍视个性差异性及评价体系多样化外,美国教育还鼓励思辨(critical thinking)。质疑精神贯彻教育的始终,也是在这样的氛围里,个体的差异性及创造力才得以不断的推陈出新。

还有一点,就是美国的教育资源相对均衡。无论是偏远的小镇,还是大都市,师资、教育设施都相对均衡。

最后我想补充的是,美国还是移民文化。她的教育之所以有今日的体系或成就,移民的贡献功不可没。也就是说,如果美国在教育方面领先于世界,很大程度也是因为她汇集了世界教育之精华,属于全人类的集体智慧之集大成了。

 

2亚洲整体比较普遍的教育焦虑

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亚洲教育焦虑产生的原因在我看来有三个。

一是,和亚洲群体根深蒂固的等级思想、等级文化分不开。

个体的被尊重程度、生活的舒适程度、自我价值被认知的程度,等,都取决于你在这个等级链条的位置。谁都想占据至高点,谁都想当第一。只是,世界那么多人,哪来那么多第一。这就注定了99.999%的人是焦虑的,哪怕他是那个0.001%的第一,他也是焦虑的,因为今天的第一并非永恒的第一。

二是,也是基于这样文化理念,亚洲社会和大环境,无论在教育资源上,或是评价体系上,或是成功渠道/机会上,都是有限和相对单一的。

谁都知道天生我材必有用,但社会和大环境不这么认为,只有少数人可以占据至高点,谁占据了有限资源,谁就可以享受“荣华富贵”。而且,这个渠道还不透明,哪怕在至高点上,稍不留神,就会跌落神坛;或是站错了队,跑错了道,瞬间就可以被某个至高点上的人物不透明的“剥夺”。这就让每个人都必须不停歇地高度紧张,生怕稍有松懈,就落后于人。

三是,亚洲文化基本也是家长制。

亚洲的社会保障机制普遍欠缺,这样的背景下,家长和孩子的荣誉是捆绑的。孩子都听家长的,服从家长,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承担无限责任。同样,孩子也需要对老年后的父母承担对应赡养义务。也就是是,父母和孩子是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父母希望在孩子有限的童年时光里,将其潜能最大化挖掘,不错过任何可能成功的机会,让孩子挤入通往成功的有限的快车道,成为可以享受特权的群体之一。同时,父母也希望弥补自己成长过程的遗憾,希望通过家长权威,在孩子身上实施影响,将自己的全部能力、精力和资源都投射到孩子身上,也是投射到自己的未来。

我今天读到新闻,比尔盖兹被人发现,神态自如排队买汉堡。没有人围观。他没有,也不会得到特殊对待。美国的“特权”多半都是给弱势群体的。而在亚洲是恰恰相反。如印度的贫民窟,贫穷地让人触目惊心。印度巨富穆克什嫁女儿的奢华,与之形成强烈的令人严重不适的反差。中国的贫穷山区,我是去过的,连发达的广东的某些区域,都有家徒四壁令人绝望的情形。这样的事实对比下,怎可能没有焦虑啊!因为没钱是真的可能连生存都是问题啊!

 

3教育究竟是什么?

以终为始,探讨我们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教育究竟是什么,这真的是一个见仁见智的大话题。我努力在思考,找到一个各方都能认同的的教育的本质。

 

第1、获得人类的智慧  了解世界

 

什么是智慧?如何获得?学分、成绩、标准化测试、老师的评语,这些都是载体之一。如果我们的孩子爱上阅读,从伟大的先知们那里寻求智慧,也可以获得足以立足社会的智慧。

也就是说,哪怕我们的孩子不能进入大学,他们通过阅读,通过自己的成长经历,依旧能获得智慧去指南他的人生,从而会获得不凡,哪怕在现有的中国的教育和文化环境下。

 

第2、得自主自由  了解自己

有一句话说,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把镜子变成窗户。我非常认同。通过了解自己,打开了解世界的窗口。

我认为,我们很多家长太在意孩子获得知识或智慧,而忽略了孩子内在的自我的成长。人如何获得自我的成长?就是他们有机会去自主自己的生活。小到自己决定穿什么衣服,穿多少衣服,学什么乐器,参加什么体育活动,交什么样的朋友……等等。

如果我们的孩子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没有自主选择的机会,他们就不可能获得真正成长的机会,也不可能会拥有自由做自己的乐趣。而后者是人之所以活着的意义所在。

 

第3、获得和世界相处的能力  搭建桥梁

寻找自己的生活方式,做自己的同时,还可以和世界相处。

这个教育就涵盖,如何和他人相处,包括包容和接纳。实话说,这方面中国教育体制做得很糟糕。我们的孩子们既不能接纳自己,更不能接纳他人。具体体现在,中国文化鼓励成为人上人。

中国的教育是自小鼓励竞争。中国的教育资源有限,评价系统单一。这样的教育结果就是,人人焦虑,人人没有安全感。成绩好的孩子虽然高兴,但始终担心被他人追上;成绩不好的孩子更是提不起学习兴趣,始终有不如他人的羞耻感。很难有满意度高和充分接纳孩子的父母,也很难有自我感觉好和充分接纳自己的孩子。

同时,在低自我的认知面前,也很难真正为他人的成就喝彩。因为,谁也不想难为自己,让自己承认不如他人。事实上,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只是,中国的教育环境无法让人实现这一点。

但是,家长还是可以作为的。在学校或是社会的单一评价体系面前,无论我们的孩子如何被评价,比如,孩子认为他无所不牛的时候,一定要让他明白,天外有天。而且,每个人都只有24小时,每天要吃饭睡觉交朋友锻炼闲暇亲情等,时间有限,他不可能什么都做到最好。同样,如果我们的孩子觉得自己凡事不如人的时候,让他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事实也是如此。只要孩子内在有自信,外在有对他人的接纳,他一定能有所作为。

 

         第4、得健康快乐的能力

这个很重要。几乎全世界的父母都会认同,但能够真正将之落到实处的却不多见。

以健康为例,有多少的家长会把睡眠当作纪律来实施?哪怕孩子不完成作业,哪怕孩子考不上名校,也要确保孩子有足够的睡眠?

再来看快乐。能够取得重大成就自然是快乐的。只是,如果以10年计,这个快乐更多是建立在10年的寒窗苦读的痛苦之上。不是否定寒窗苦读的价值,而是,作为家长,更要努力帮助孩子学会欣赏平凡生活中的美,学会在细微点滴中找到快乐,享受快乐,这样他才会储存足够的能量,去历经那十年寒窗。

说实话,人到中年后看人生,我是越发不认同“人活着就是为了含辛茹苦”这样的论调。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活在当下,热爱当下,享受当下。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帮助我们的孩子珍惜生命的一个个快乐瞬间。

 

4 中国的教育环境下,养育者如何在体制内教育中独善其身?

 

我们知道,大环境几乎是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的。我们可以改变的是我们自己。

作为父母,我们最好在有孩子之前就要想明白,教育究竟是什么。明白了这个问题之后,不论是否有教育能力或条件的父母,都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对于那些尚没有孩子的父母,实在是幸运,因为你们尚可以放慢节奏,有时间让自己尽可能具备一些教育能力或是条件。

在我看来,这个能力或条件就是,(1)提前学习做父母意味着什么;(2)在孩子出生之前,提前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特点;(3)尽可能有一定的积蓄或经济基础,孩子出生后,至少有一方可以适度减少工作时间。孩子的童年真的是至关重要。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对于他一生 重大的情感能力也好,教育能力也好,童年的高质量陪伴将为之奠定决定性的基础。

对于已经有孩子,但孩子尚小(6岁以内),也是恭喜你,这个时间段的孩子,如果我们可以做对一些事情,真的是事半功倍。每天利用睡前的20分钟,坚持读书给孩子听。孩子有了阅读习惯后,无论他在哪个教育环境下,都可以轻松应对。

我之前在【青稞营】分享过,以学习英文为例,我是如何在孩子幼年时帮孩子设计浸入式英语学习的。有人说,那是因为你英文好,有这个条件。其实,哪怕没有条件的父母,也是一样可以有所作为的。那就是,自孩子一出生开始,就读书给他听。越早开始越容易。2-3岁后他有了自主意识就已经有点难了,但还是可以的,只要父母可以坚持。

如果现在您的孩子已经12岁以上了,而且,孩子6岁或12岁之前基本就很少陪伴过,那么,我强烈建议,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要适度放手。允许孩子自己做选择,允许孩子犯错误。

如果学习上已经跟不太上,可以适度给些帮助,但切忌逼迫。之前我们提及过,获得知识和智慧,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如果我们错过了这部分,我们还可以通过其它部分来弥补。也要相信孩子有二次成长的机会。关键是,我们在孩子12岁之后,有无给到他自主的机会。

孩子成绩不好,但孩子喜欢运动。孩子不爱学习,或许爱交朋友。孩子学校里算是差生,但生活自理能力很强,而且还很有爱心。等等。这些都是教育的构成部分。如果我们家长能够相信这一点,无论外界怎么评价你的孩子,我们要给自己的孩子多样化评价体系。

而且,只要我们有心观察,就会发现,很多最后有成就的人,也并非成绩好的。很多普通高中毕业的人,哪怕挣钱能力一般,小家庭一样很幸福。也就是说,哪怕在中国的等级环境下,幸福人生的模式也不会单一。

如果学校和社会大环境没有给到孩子这份自信,只要父母认同我们“教育是什么”的观点,你的孩子一样可以通过其它途径,获得教育,并最终有能力拥有健康快乐的生活。

 

5移民美国的华人在孩子的教育上

如何在融入美国文化的同时做自己?

 

移民美国的华人首先要问自己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移民美国?

美国是一个在很多方面都和中国迥异的国家。生活习惯迥异;地理位置迥异;文化习俗迥异;教育理念迥异。

有能力移民美国的华人,不仅有一定的经济能力,而且也有一定的接受挑战的勇气和能力。他们告别在国内的舒适圈,来到一个几乎陌生的国度,应该是充分认同这里的教育和文化理念,希望让自己的后代能够比自己获得更好的教育,拥有更好的未来。

虽然说做自己很重要,但毫无疑问,大环境对人的影响也是无限的。如果我们坚持做自己,却不考虑文化的影响力和冲击力,那也是天真的。

也就是说,我们如果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在美国有更好的未来,首先要确定,他们可以融入这里。

什么是融入?在我看来,至少不能太扎眼,凡事都和周遭反着来。比如,这里是平民文化,强调人人平等,你坚持人上人文化,告诉孩子,不成为医生律师,就是个没有用的人。这里尊重个体,尤其是弱势群体,比如孩子的权益,你坚持孩子一切听你的,无条件服从你的权威。这里强调自由的价值,你的孩子却一点闲暇的时间都没有,或是你对孩子的身型、衣着品头评足。比如,这里强调博爱,你却对你家里的动物暴打不已,或是言行之中,有贬低弱势群体的况味。

如果这样,哪怕你认为你是私底下关起门来在自己家的言行,但一定是会耳濡目染传递给孩子,孩子继而传递给他所在的群体,那么,孩子与他所在的群体多半是格格不入的。就算他取得了再好的GPA成绩,即使他考上了常春藤大学,他也无法融入这里。他会始终觉得自己是异类,会始终有不自在感,不被接纳感。这些感觉,继而会影响他的生活圈及生活品质,最终影响到他的存在感,幸福感。

也就是说,融入是个大命题,不容易,却又是和我们移民的幸福未来休戚相关。一定要重视。

具体怎么重视?知己知彼。

 

01

了解美国的文化。

美国虽然是个多元化的移民国家,但她有自己的核心理念。而且,这些移民不远万里,历经千辛,来到美国,多半也是因为认同她的这个核心理念。简言之就是,自由、平等、博爱。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其实,教育孩子也好,或者孩子的未来之路也好,我个人认为是不需要太焦虑的。因为,它不存在亚裔文化或教育的一些现象,评价体系单一啊,教育资源不均衡啊,等等。

在美国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中,其实,每个孩子几乎都能最大化找到自己的独特价值。父母应该放宽心。

 

02

客观认识中国的文化。

前面我已经分享过,中国文化核心是儒家,是等级制,是家长制,是集体利益高于一切。每个中国家长几乎都或多或少有中国文化的影子。

 

03

塑造自己的文化。

哪些中国文化是自己认同并想坚持的,哪些美国文化是必须说服自己去接纳并效仿的,如何均衡两者,继而形成自己的文化。

 

04

让自己成为桥梁。

凡事有利有弊。中西方文化各有价值。我们来到了美国,自然要尽力融入这里;我们来自中国,永远带有中国的烙印。通过我们的努力,接纳或成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的同时,也能让美国理解中国文化之所以沉淀为中国文化的背景和原因。这就是作为桥梁的价值。

 

以我自己的家庭为例。我是比较认同美国文化的;我家先生应该说是一半一半,或是更多认同中国文化;我的孩子出生在美国,自小沐浴于美国教育。作为配偶及美国文化的身体力行者,我自然需要尊重我先生。当我的先生与我的孩子遭遇文化理念冲突的时候,比如,先生说,他是我的儿子,他需要服从我的权威;儿子说,我是我自己的主人,我有权决定我学什么,不学什么,这个时候的我该怎么办?

比如,这周我家孩子有时间了,想继续网球课,但选择有限,只有一个混龄班。他答应去试试,钱也交了。但到了现场,当他看见大多数都是高中生,无论是年龄和个头都比他高一大截的时候,他不想参加了。

先生的观点是:1、之前你答应了;2、不试就放弃不可以。孩子的观点是:我有点害怕,和比我高一大截的人一起打,我感到不自在。虽然我做错了决定,但我依旧有权利放弃。

如果是本土老美家庭,多半会尊重孩子的选择。我虽然是美国文化的认同者,但毕竟我来自于中国,耳濡目染中国的那套励志学。

我和先生做了很久的沟通。我认为先生的观点没有错。只是,孩子现在已经12岁了,他需要有足够的时空去实践自我。这个自我是什么?他有困惑的权利;他有害怕的权利;他有犯错误的权利;他有放弃的权利;他有失败的权利;他有做普通人的权利;他有自由选择做自己的权利……

如果给了他自主的机会,缺点是,他可能会犯错误,他可能会失败,他可能会失去机会……优点是,他会更真实地体验和探索自我,未来在人生各个重大阶段,他会敢于去做决定,敢于为自己的决定买单,体验失败,不怕失败,自己敢于做自己的主。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自主是相当重要的能力,父母要尽早给予他这个机会去获得。一旦孩子有了自主的能力,就有了“命运在我手”的自信和气度。

我对我的孩子说,我认同爸爸所说,但你不是爸爸,你也不是我。你是你自己。如果你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你完全可以做自己的选择。父母是引导者,却不代表说,你需要完全听父母的。你的生命属于你自己,你是你自己生命的主宰。

除了理念和文化的融入,还需要有具体的行动。体现在以下几点。

 社区的选择

 

有个现象很有意思,就是好不容易来到了美国,很多移民家庭还是选择了华裔占多数的社区。人为增加了融入的难度,或者说,融来融去,还是在自己的族群和文化里打转。

当然,我也理解这些家庭,因为自身语言的因素及其它。但我还是建议,选择居住区域时,还是尽量选择亚裔占比非主流的区域。否则,移民美国的意义不大。当然,一家之见。

 社交的选择

 

既然来到美国,还是不要人为回避交往本土的朋友。哪怕我们入住的区域30%是亚裔,不是还有另外70%嚒,哪怕按比例,那也是,10个朋友中,有6-7个可能是本土的。虽然可能语言不通,虽然可能习俗不同,但人性本质上是相通的。如果我们愿意多参与学校或社区活动,如果我们愿意主动去和对方做朋友,我们的身体力行也会影响我们的孩子。

 生活习俗的选择

 

我是发现,很有华人来美国生活多年了,社交媒体,GPS软件,电脑软件,电视节目,等等,多半还是中文。食品也是只去华人超市购买。我们当然可以保留中文习俗,但毕竟我们在美国,我们应尽力突破自己,至少局部本土化。这样,我们也会和本土朋友圈有了一些可聊的话题。更重要是,我们的融入会加速孩子的融入。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