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课堂
家长课堂
电话:0558-2272076
地址:阜阳市关工委家教组
当前位置:首页  >  家长课堂
父母必读:三份调查报告,揭示家庭教育的真相!互动留言
发布时间:2018-10-26  浏览:1555 次    字体大小 :

刘良华

 

编者按:

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

如果孩子在家庭里养成了坏身体、坏性格和坏习惯,那么,无论学校的教师和校长多么能干,他们很难改变孩子在学校成为“差生”的命运。

 

真正严重的问题是,一代又一代的农村孩子因为没有父母的陪伴而失去了在“社会流动”中获得更好发展的资源和机会。

父母的教育方式以及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孩子究竟有多大的影响?围绕这个问题,不少研究者对此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这里推荐几个相关的调查研究报告。

 

一是科尔曼报告;二是威利斯报告以及与之相关的“三浦展报告”;三是关于北大农村生源的调查报告。

 

科尔曼报告: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

不是学校而是家庭

 

1966年,美国学者科尔曼(Coleman, J.)发表一份教育调查报告。这个调查研究的结果令美国人大吃一惊:在此以前,人们只知道,黑人学生的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较低,而且越往后差距越大。

 

与大多数人一样,科尔曼最初也以为这种差距主要是学校的办学条件造成的。调查结果却令人惊异地发现,黑人学校和白人学校在校舍设施、教师工资等有形条件上的差距,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大。

 

而造成黑人学生学习水平低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家庭背景以及学生对他们自身的教育期望,而学校的设施和课程、教师质量对学生的学业成就影响较小[1]。

 

而且,学校教育对白人孩子的学业成就的影响更小(因为他们有优质的家庭教育及其他教育资源)[2]。

 

科尔曼报告发表之后,人们普遍相信,家庭的“社经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简称SES)与学业成就之间存在高度相关。

 

尽管后来也有研究结果显示,家庭社经地位与学业成就两者之间只存在中度相关,且相关性越来越低[3]。现在看来,家庭的经济状况会影响孩子在学校的学业成绩,这是一个事实。

 

尽管存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现象,但普遍而言,如果父母的经济收入较低,那么,孩子的学业成绩就偏低;尽管存在“从来纨绔少伟男”的现象,但一般而言,如果父母亲的经济收入较高,那么,孩子的学业成绩普遍较高[4]。

 

这并不意味着穷人的孩子就注定了成绩低下,因为贫穷本身就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如果父母处于谋生状态,孩子会较早体验父母劳动的辛苦和辛酸,孩子由此会增加改变命运、拯救家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不过,贫穷虽然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但也并非越贫穷越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做父母的人,倒是需要为孩子提供最基本的文化资料,尽量不让孩子陷入“人穷志短”的自卑的深渊。

 

一般而言,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不过,也并非所有的富裕家庭的孩子都有好的学业成绩,原因在于:富裕是一种高级的教育资源,但是,高级的教育资源需要父母有高级的教育方法。西方人的经验是:“培育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

 

相反,如果孩子因家庭富裕而四体不勤、傲慢虚荣,那么,富裕不仅不是孩子成长的资源,反而成为孩子成长的祸害。中国的民间经验是:“富不过三代”。

 

遗憾的是,“富不过三代”这条民间古训几乎成为中国家庭教育的咒语,不少比较富裕的家庭,常常被这条古训不幸而言中。

 

2

威利斯报告:

工人阶级的孩子为何子承父业?

 

1977年,英国学者威利斯(P. Willis)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城市文化中,男子汉气概不仅不能帮助工人或农民的孩子提升个人实力,反而导致孩子难以适应城市文化,导致孩子无法适应文化学习、学业成就低下并继而导致工人阶级的孩子只能“子承父业”[5]。

 

具有男子汉气概的学生之所以文化成绩低下,有一种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文明总是倾向于女性化。

 

男子汉气概在乡村、工厂或乱世可能成为众人崇拜的影响,但男子汉气概在城市文化中不仅会失去用武之地,反而会成为反城市文化、反学校文化的另类或笑柄。

 

按照休谟的说法,现代教育就是使人变得文雅、殷勤、彬彬有礼。男子汉气概的勇敢只不过是属于“一切未开化的民族”的美德[6]。只有野蛮人才赞颂勇敢甚至崇拜强盗[7]。勇敢在城市文明中是靠不住的。

 

如果说威利斯报告显示父母过于强调“男子汉气概”将导致孩子无法适应城市文化,那么,日本人三浦展在2007年发表的《阶层是会遗传的》则提出,父母的“礼貌”程度将对孩子的学业成绩构成直接影响。

 

三浦展的调查报告显示,成绩好的孩子,母亲比较有条理又有趣……有条理却也有趣的母亲,比较能养育出成绩好的孩子来。成绩好的孩子,妈妈通常是有计划且动作利落的人……父亲越认真、越有条理、越有礼貌,孩子成绩就越好……成绩不理想的孩子,饮食状况也比较混乱。……成绩越差的孩子,越依赖便利店的食物[8]。

 

三浦展的建议是:“父母能做的就是改善孩子的生活习惯……要父母突然之间大量增加收入或许不太可能,更不用说突然提高自己的学历。既然如此,身为父母唯一能努力的,就是设法改善孩子的生活习惯。”

 

孩子的生活习惯将影响孩子的成绩:“成绩越好的孩子,个性越主动,同时比较会运动,朋友也比较多,但成绩越差的孩子,不仅个性较被动,也很不擅长运动,同时朋友也比较少,基本上很爱打电玩。[9]” 

 

科尔曼报告以及三浦展报告等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如果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没有养成“三好孩子”(身体好、性格好、生活习惯好),那么,这个孩子就很可能成为学校的“差生” 。

 

或者说,如果孩子在家庭里养成了坏身体、坏性格和坏习惯,那么,无论学校的教师和校长多么能干,他们很难改变孩子在学校成为“差生”的命运。

 

3

北大农村生源的调查报告:

寒门为何难出贵子?

 

中国一度有人提出“三农”问题,但是,真正严重的问题是,一代又一代的农村孩子因为没有父母的陪伴而失去了在“社会流动”中获得更好发展的资源和机会。

 

这个问题加剧了“寒门难出贵子”的社会固化现象。

 

有学者对农村学生考上北京大学的比例做过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978-1998年,家庭出身为农民的学生考上北京大学的比例在20-40%之间,在80年代,农村学生占30%以上。

 

而2000-2005年,农村户口的新生比例在15%左右。北大农村新生比例下降始于90 年代中期以后,2000年以后,农村户籍新生的比例在在10-15%之间[10]。

 

农村学生考上重点大学的比例之所以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降,主要原因就在于:在那个年代,不少地方出现“村庄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的现象。

 

农村的父母远离家乡成为城市里的民工,只剩下老人和孩子留守农村,农村家庭教育接近崩溃状态。

 

年轻的父母去城市打工原本是为了给孩子创造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拥有更好的教育资源。殊不知,当年轻的父母把孩子交给祖父母而导致孩子失去父母的亲自陪伴之后,孩子已经处于成长的弱势之中。

 

孩子在幼小的年龄就失去父母的陪伴将导致哪些严重的后果,这是后面我们将要重点讨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详见:Coleman, J. Campbell E. Hobson C. McPartland J. Mood A. etc. Equality of educationalopportunity[R].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66:22;有关科尔曼就“教育机会均等”接受采访的报告,详见:James S. Coleman .Coleman on the Coleman Report.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72(3):13-14;

[2]有关科尔曼报告的批评文献以及科尔曼本人的回应,详见:James S. Coleman,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Reply to Bowles and Levin.The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1968(2).

[3]White K. The Relation between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J].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2 (3), 417–453. Sirin S.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Research[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5(3): 417-453.

 [4] 相关研究可参见:庞维国,等.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中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3(2).

[5]有关工人阶级的子弟子承父业的讨论,详见:威利斯.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M].秘舒,凌旻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13-25.

[6]  [英]休谟.道德原则研究[M].曾晓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96.

[7]  [英]休谟.道德原则研究[M].曾晓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07.休谟的朋友亚当·斯密也持同样的观点。亚当·斯密认为,“在富有韧性和教养的时代普遍地加以纵容的对爱情的向往,在野蛮人中间被看成是最不能原谅的女人气质”;“勇气是最适合于一个野蛮人的处境的品质:灵敏的感觉是最适合于生活在非常文明的社会中的那些人的品质。”详见:[英]斯密.道德情操论[M].蒋自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260—265.

[8]三浦展著,箫云菁译:《阶层是会遗传的:不要让你的孩子跌入“下流社会”》,现代出版社2008年版,第35-49页。

[9] 三浦展著,箫云菁译:《阶层是会遗传的:不要让你的孩子跌入“下流社会”》,现代出版社2008年版,第69-71页。

 [10]刘云杉等:《精英的选拔:身份、地域与资本的视角——跨入北京大学的农家子弟(1978- 2005)》,《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年第5期。

 

- END -

 

作者:刘良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哲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和“家庭教育学”。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