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的优秀孩子身上,几乎都有他们父母的烙印;在所有的问题儿童身上,也都可以找到他们家庭的原因。”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链的基础,当一个孩子的成长出现了偏差,教养出现了问题,父母自然难辞其咎。今天,洞见君细细盘点当今家庭教育中9大常见误区,看看你有没有中招。 没有个性教育
《中国青年报》曾对2000位青少年进行过一次调查,结果发现:48.4%的孩子都患有“配角综合症”。 大部分受访者坦言,自己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当个乖孩子”,而他们也如父母所愿,变得越来越顺从。但他们长大后也逐渐失去了棱角和个性,缺乏自信,丧失了质疑与想象的能力。德国心理学家海查曾跟踪观察了100名敢于质疑权威的儿童与100名乖巧听话的儿童。前者长大后84%的人意志坚强,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做出决策的能力;而后者中的大多数都变得唯唯诺诺,害怕承担责任。“这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是教育的起点。” 没有人格教育
在热播剧《隐秘的角落》里,朱朝阳是个公认的学霸,每年都考年级第一,但却因性格沉闷和同学们相处不来。 班主任找来他的母亲沟通此事,可他母亲却说:“学生应该以学习为主,交朋友是进入社会才做的事,学习好就行了,其他的都不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她与儿子交流的话题也只局限于作业和分数。 正因母亲对儿子性格养成的忽略,朝阳才一步步走上了黑化的道路,最终成了一个冷漠、阴暗、撒谎成性的小恶魔。教育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曾不止一次强调:孩子的性格培养,比智力教育更重要。有标准吗?有,八个字:第一真实,第二善良,第三健康,第四快乐。” 没有素质教育
“现在的超级学霸,再也不是刻板的书呆子,而是阳光、自信、开朗、勇气、有梦想、敢于挑战、拒绝平庸、尽情挥洒青春的色彩的全能型人才……”的确,现在的学霸们不仅成绩优异,而且个个身怀才艺。但如果细心观察,你就会发现,这些学霸的父母往往都有着相似的教育理念:比起应试能力,他们更在意自己的孩子是否拥有自学能力、兴趣爱好和一颗强大的内心。所以,诗词才女武亦姝的父母会从小培养女儿读书的习惯,和女儿一起从《人间词话》看到《聊斋志异》再到《红楼梦》;山东711分学霸孟令昊的父母不会逼他上辅导班,而是全力支持儿子拉大提琴的爱好。“学生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只有分数,恐怕也赢不了未来的大考。”人生下半场,拉开孩子与孩子之间差距的,不是智商,不是分数,而是兴趣的培养,习惯的塑造,心态的养成……
有个孩子,父母都是银行家,生活富裕,自己也在国际学校读高中,学习非常努力。从上初中开始,每天越学越晚,十二点、一点、两点……到了高二下学期的时候,每晚都要熬到三四点。徐医生建议送孩子去医院治疗,可才过了两天,父母就给孩子办理了出院。孩子也说,自己必须要保住第一名,否则就什么都没有了。可没想到,两星期过后,孩子的妈妈打电话给徐医生,说孩子用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孩子不是一个学习机器,父母对孩子的意义也不仅仅是督促孩子成为精英。比起教孩子努力去赢,孩子更需要的,其实是有人告诉他们该如何拥抱失败。真正的强大,不是未曾经历过风雨的摧残,而是哪怕风再疾、雨再大,也能扛住、顶住。 没有竞争教育 要么是不需要太多创造力,操作时无需过度思考的,要么就是工作内容相对固化,且重复性较高的。这也提醒了我们,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完善,家长也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如果还只注重当下的功利性,一味逼着孩子刷题、考证,或是提高学科成绩,忽略了对未来发展的预判,十年后,你的孩子就会彻底失去竞争力。我们真正应该“鸡”的不是孩子的背诵能力、做题能力,而是那些人工智能所稀缺的能力。比如更高的情商、强大的内心、文学艺术修养、情感和关系处理能力等等。持续学习,为孩子赋能,他们才能在巨变中找到拥抱未来的机会。 没有成人教育
“不要以为拿什么大学文凭,有个博士学位就厉害了,这不算成功。你要晓得,教育的目的是成功做一个人。”但事实上,一个孩子如果不会做人,哪怕能力再强,也会遭人厌弃。一个在德国留学的孩子,在校期间成绩优异,但毕业后找工作却屡屡被拒。有一次面试结束后他实在忍不住,当面询问了面试官,为什么不录用自己。面试官坦言:“你的工作能力我们非常认可,但我们查了你的信用记录,发现你曾有三次乘车逃票的经历。所以,我们一致认为,你不遵守规则,并且不值得信任。”成绩再突出,品行不端也无法被委以重任;能力再出众,不会做人也走不长远。如果不想呕心沥血一辈子,养出一个无法适应社会的废物,就一定要尽早告诉孩子:人这一生,才华很重要,但利他思维、踏实做人更重要。 没有情感教育
北大教授钱理群曾说: 在中国的大学里,包括最好的北大、清华,有一群20几岁就已经“老奸巨猾”的学生。
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将这群人称为“精致的利已主义者。” 作家九爷认识一对教师夫妇,他们含辛茹苦将儿子培养成了精英,儿子扎根德国后,夫妇俩又掏出所有的积蓄资助儿子在国外买房。但当父亲被确诊为癌症后,儿子却只匆匆回来待了两天,期间还在不停地处理公务。突然有一天,儿子听说老家的房子要拆,这才带着妻女回国,找母亲讨要补偿款。被彻底寒了心的老母亲后悔不已,当初只顾着教孩子争第一,却没有教孩子爱人,最终落得个晚景凄凉。“天下的父母,如果你爱孩子,一定让他从力所能及的时候,开始爱你和周围的人。这绝非成人的自私,而是为孩子一世着想的远见。”教孩子表达爱、付出爱,是比让孩子争第一、上名校更重要的事。 没有生活教育
那就是让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什么都不让他做,保姆式地为他包办一切。“不要把孩子保护起来而不让他们劳动,也不要怕孩子的双手会磨出茧,要让孩子知道面包来之不易,这种劳动对孩子来说是真正欢乐。”平日里,我们可以让孩子自己动手收拾玩具,让他学会合理安排空间,对自己的物品负责;或是让孩子多进厨房,让他们了解食材和调味品的配比,训练其手、眼、脑的协调能力;还可以让孩子自己洗衣服、打扫房间,从而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和付出……说一万遍大道理,都不如让孩子在挥洒汗水的过程中明白责任的意义,懂得独立的价值。 没有规则教育
12岁男孩小杜和两名小伙伴一起去海边玩耍,一名同伴不慎落入水中,救人心切的小杜奋不顾身地伸出手,想要拉住同伴。最后落水的同伴被人救起,小杜却消失在了茫茫大海中。重庆市潼南区,8个孩子相约去河边玩水,一个孩子失足掉进了河里,另外7个小朋友一个接一个过去施救,却全部被汹涌的河水吞没;福建厦门,几名少年一起去海边玩耍,其中一人落入深水区,另外两人想要救人,最终,一名施救者和落水者一同溺亡……长久以来,我们的教育总是习惯性地向孩子灌输舍己为人、无私牺牲的观念,一味要求孩子善良、勇敢。 却鲜有人告诉孩子,那些关于生命的规则: 当弱小的你遇到紧急情况时可以不那么“善良”,先尽全力保证自己的安全,再向身边的大人呼救,或报警;面对坏人时,你可以不完全“诚实”,你可以选择撒谎以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 培养孩子的道德感固然很重要,但关于生命安全的规则也要及时灌输。 ▽ 以上中国家庭教育的九个反思,希望大家可以收藏起来,随时自省自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