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缓解孩子的厌学情.. | [12-21] | |
临泉三中举办“携手共.. | [12-20] | |
人民日报:再厉害的教.. | [12-19] | |
临泉县关工委在迎仙路.. | [12-17] | |
关于第二届“好家风伴.. | [12-16] | |
颍泉区2024年“中.. | [12-13] | |
人民日报:务必教会孩.. | [12-13] | |
教育就是,忍住,不插.. | [12-11] |
电话: | 0558-2272076 |
地址: | 阜阳市关工委家教组 |
当前位置:首页 > 家长课堂 |
略说孟子的家庭教育思想 | 互动留言 |
发布时间:2023-11-27 浏览:230 次 字体大小 : 大中小 | |
阜阳市关工委家教讲师团 阜阳市网上家长学校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 张乐群
(本文视频) 孟子与孔子齐名,被尊称为“亚圣”,也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思想和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是儒家思想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起孟子,中国人很容易想到的是孟母“三迁”和“子不学,断机杼”的家教故事。受母亲重视家庭教育的影响,孟子的家庭教育思想很丰富。孟子特别注重家庭的重要作用:“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他还写了一篇专论家庭教育的文章——“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国学经典里直接写家教的文章极少,这可能是其中为数不多的一篇直接讲家庭教育的文章,值得家长们学习、借鉴。 “君子之不教子,何也?” 古代的君子是指有文化、有道德的人(官员、学者、家长)。但这样的“君子”未必都能教育好孩子,现在也是一样。有的人很会做官,但出现了很多表现不良的“官二代”。有的教师在学校里很会教育他人的孩子,在家里教自己的孩子效果却不理想,我百思不得其解。近读《孟子·离娄(上)》,方知这种“君子之不教子”的现象古亦有之。孟子对这一现象的解析得颇有道理。 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矣。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 公孙丑问孟子:君子不亲自教育儿子,为什么?孟子答:由于父子的亲情关系而行不通。教育孩子一定要用正理正道,用正道正理教育无效,父亲可能会忿怒,这样就会伤害儿子的感情。儿子会说:你拿正道正理教育我,而你的行为却不合正理正道。这会使父子之间产生隔阂,那就无法进行教育了。所以古人“易子而教之”。 从孟子的回答中可知,古代君子不教子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君子的教育方法简单,只讲大道理,动辄忿怒;二是君子行“未出于正”,即不能言行一致。仔细研读孟子的话,我想可能还有两条原因:一是君子讲的理论正确,但儿子可能感觉太深,要求太高、太严,儿子接受不了,要不怎么会君子教之“以正”,儿子反而“不行”呢?二是君子的封建家长制思想严重,只能教训儿子,不能接受儿子的意见。一听儿子说他行“未出于正”,就大发雷霆,伤害了父子之间的感情,隔阂会越来越大,甚至没有一点共同语言,那就只好易子而教了。这都是由于父子的亲情关系造成的。父子之间有这种亲情关系,父母会有私子之心,养儿为防老,为光宗耀祖;就会爱子心切,要求过高、过严,孩子可能做不到;就会认为儿女是私有财产,训斥打骂儿女,别人管不着。所以当教子无效时,父母就会忿怒,甚至打骂,认为在家里做丑事别人不知道,儿女知道了也不会说出去,所以有时就会言行不一。而孩子却是天真纯洁的,不理解父辈望子成龙、成凤的心情。父亲忿怒多了,打骂狠了,会引起孩子的反抗,这就更加触犯了父亲的封建家长制作风,父亲会更加忿怒,打骂就是经常的事了。所以,孟子说:君子不亲自教育儿子,是由于父子亲情关系造成的,这是颇有见地的。这样有封建家长制作风、动辄忿怒,打骂孩子的人,也很难称为君子。 两千年过去了,由于封建家长制作风和父子亲情的关系的存在,“君子之不教子”的现象仍然很普遍。有的家庭两代人关系紧张,沟通不畅,甚至父子打架,孩子出走、自杀、杀死父母。家长们应该读读两千多年前孟子的这篇文章,树立民主、平等、尊重、爱护孩子的教育思想,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才能教育好孩子。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孝道思想。《孟子》一书中几句有关于孝的名言。人们常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语就出自孟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孟子·离娄章句上》)天下不孝的事情有三种(“三”也可理解为“很多”),以没有子嗣为最大。舜不事先禀告父母就娶妻,是怕(母亲不同意)没有子孙。君子认为,舜虽事先没有禀告父母,实际同禀告了一样。 这里,孟子只说了“不孝有三”中最重要的一件事:“舜不告而娶,为(怕)无后也。” 所以,很多人知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名言,不一定知道另外有哪两不孝。 东汉学者赵歧根据自己对孔孟孝道思想的理解,认为“不孝有三者,谓阿意曲从(父母),陷亲不义(双亲陷于不仁义的境地),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不求上进,不做官,不挣钱),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无男孩主持祭祖仪式),三不孝也。”(见杨佰峻《孟子译注(上)》第182页。中华书局,1963年5月第4次印刷。) 很多人批评赵歧的解释有违孔、孟子“孝”的思想,把“不娶无子,绝先祖祀”定为 “三(第三个)不孝”,违反了孟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排序,但民间还是接受了赵歧的说法。因为他还讲了另外两种不孝的表现:“阿意曲从(父母),陷亲不义”,“家贫亲老,不为禄仕”。 舜是“五帝”之一,是“二十四孝”中的第一大孝子。他为什么宁愿背着“不孝”的骂名而不告父母就娶妻呢?《二十四孝》记载,舜曾多次被偏心的父母(后母唆使父亲)“谋杀”(后母的目的是为了让亲生儿子继承家产),但舜依然孝经父母。尧帝经多方考察,认定舜是个孝子,是个治国的人才,要把女儿嫁给舜,舜的父母竟然不同意。舜为了延续家族的香火,就背着父母娶了尧的女儿。孟子认为,舜虽然没有事先告知父母就娶妻,也是大孝子。相反,“阿意曲从(愚孝),陷亲不义”才是大不孝。可见舜“不告而娶”和赵歧说的“孝”都不是愚孝。 中华文化的“忠孝”密不可分,“孝”是对家族的“忠”,“忠”是对国家的“孝”。一个在家不尽孝的人,为官必不尽忠。所以,“孝”既是维系家族后继有人、兴旺的大事,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大事。 五四运动,特别是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全盘否定中华“忠孝”文化是“愚忠”、“愚孝”,这是不符合史实的。对中华传统的文化全盘否定是错误的,全盘继承也是不对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批判的继承,转化中创新。 古代的中国人很讲究祭祀祖先。祭祖仪式必须由家族中的男人主持。没有儿子就无人主持,故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现代社会,男女都一样,生男生女都是“有后”,都是孝子。倒是那些借口楼房贵、上学难而不结婚的人,那些结了婚而借口养孩难而不要孩子的人,才是一个对国家不忠、对父母不孝的人。一个国家如果出生率严重下降,就有衰亡的危机;一个家庭,孩子不结婚、结了婚不生育,这个家就无后了。 孟子不仅留下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名言,他还对当时社会的“五不孝”的行为进行了归纳和说明:“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四肢懒惰,不养父母),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好下棋、饮酒,即玩乐)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好钱财,偏心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放纵欲望)以为父母戮(为父母招来刑(受刑)戮(羞辱、杀戮之祸),四不孝也;好勇斗很(狠),以危父母(打架斗殴,危及父母),五不孝也。”(《孟子·离娄章句(下)》)孟子說:“一般人所謂不孝的事情有五件:四肢懶惰,不养父母,一不孝;好下棋喝酒,不养父母,二不孝;好錢財,偏愛妻室兒女,不养父母,三不孝;放縱耳目的慾望,使父母因此受辱,四不孝;逞勇好斗,危及父母,五不孝。 孟子对的“五不孝”说明的实质是批评了“五不孝”的行为。这些不孝的行为当今社会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有些方面还很严重。有的不孝之子有意饿死父母、病死父母、杀死父母。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很多不同,但基本的教育思想是相通的。和孔子的“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一样,孟子的教育思想有很多同样适应于家庭教育。 孟子继承孔子的教育思想,首重人伦道德教育。《三字经》说:“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孟子》一书共七篇,主要内容是讲道德、仁义的。孟子主张教人“明人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三字经》里“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一段话,就源于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注重道德伦理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孟子的这一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家庭教育仍有指导意义。 孟子不畏权势,有傲骨,善辩论,很有浩然之气和大丈夫精神。他教育人要有“大丈夫”精神:“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此为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这种精神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强不屈的伟大性格。今天,我们仍要重视培养孩子意志坚定、不畏强敌、不怕苦难、勇于斗争的英雄气概,这在男孩身上表现为阳刚之气。 孔子重仁,曰“杀身成仁”;孟子重义,曰“舍生取义”:“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孟子教育学生不要贪图物质利益,要追求高尚的仁义道德,在一些人重物质利益、轻精神、道义的今天,依然很有现实意义。那些贪官污吏、奸商、黑恶分子等都是贪图物质利益、不讲道德仁义的恶人。 孟子发展了孔子“吾日三省吾身”的道德修养方法,教育学生“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意思是:行为如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皆要反求自责。自己身正了,天下的人就会归向他。(《孟子·离娄上》167页) 孟子认为,人的道德、聪明才智、心理承受能力等,都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磨练、历练出来的。他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將要把重大任务落到某人身上,一定先要苦恼他的心意,劳动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穷困他的身子,让他的行為总是不能如意,这样便可以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增强他的能力。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樂足以使人死亡。(《孟子· 告子下》299页) 孟子这种思想永不过时。在物质丰富、精神滑坡、有的人甚至娱乐至死的今天,我们仍要重视对孩子进行艰苦奋斗、锻炼磨难的挫折教育、吃苦教育,而这恰恰是很多家长忽视的。 孟子同孔子一样,善用问答法、举例(故事)法、比喻法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解决问题。他曾以“弈秋诲(教)二人弈(下围棋)”的故事,启发教育学生,学习要专心致志。 孟子曰:“今夫弈(围棋)之爲數(技术),小數也;不专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教诲)二人弈(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鴻鵠(天鹅)將至,思援弓繳(裹着丝线的弓箭)而射之,雖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孟子·告子上》265页) 孟子說:“譬如下棋,这只是小技術,如果不一心一意,那就学不会。弈秋是全国的下棋能手。假使让他教两个人,一个人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話。另一个人,虽然听着,而心里却以为有只天鵝快要飞來,想拿起弓箭去射它。这样,縱使和那人一道学习,他的成績一定不如人家。是因為他的聰明不如人家嗎?自然不是的。”(是因为他不能专心致志)。(详见六年级《语文》教材)《三字经》说:“教之道,贵以专。”学之道,也是贵以专。培养孩子养成专心致志地读书、写作业的好习惯,是家长的重要任务。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用现在的话说,不要迷信书本,要培养学生的“存疑”、“质疑”的批判思维能力和求异、创新的精神,不要让孩子死记硬背一些标准答案,容易扼杀儿童的创造思维能力。在科技创新决定国家命运的今天,我们应在传承中转化、创新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政治上,他主张行仁政、民为本,最早提出了一直影响着中国的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是中国民主思想的滥觞,对家庭实施民主教育很有指导意义。他的“人之初,性本善”的哲学思想是治人(治国)、育人的基础理论。 孟子的一生与孔子相似,一生大部分时间从教和著述。他曾满怀政治抱负,游历各国,但不见用,晚年回故乡乐育英才:“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他认为,教育是行仁政、得民心的重要手段:“善教得民心。”(同上)教育好孩子是每位家长的职责,家长们以乐育英才的心态教育孩子,亲子关系就会融洽,教育的效果就会越来越好。反之,效果就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