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课堂
家长课堂
电话:0558-2272076
地址:阜阳市关工委家教组
当前位置:首页  >  家长课堂
教育中的三个“更重要”互动留言
发布时间:2023-07-17  浏览:261 次    字体大小 :

一、家庭比学校更重要

有的家长为给孩子择校而焦虑,似乎只要孩子能进一所好学校,便能解决所有问题。学校教育当然重要,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往往被低估。我分享一个案例。

在一次聚会中,一位朋友谈起他教育孩子的心得。这位朋友家在上海,却常年在外地工作。曾有人总结,现在的家庭教育常走入一个误区:缺位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叛逆的孩子。这位父亲常年在外地,有时周末也不能回家,似乎很容易缺席孩子的家庭教育。但是这位父亲非常睿智,他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很成功。因为孩子从小内向胆怯,这位父亲便寻找一切机会让孩子树立自信心。有一年寒假,公司举办年会,父亲对孩子说:“来参加爸爸公司的年会吧,有很多好吃的好玩儿的。”孩子很心动,爽快地答应了。父亲接着说:“只是有一个条件,所有参加的人都要表演节目。”孩子问:“爸爸,你表演吗?”父亲说:“当然了!只要是参加年会,都得表演。”孩子很犹豫,父亲便说:“要不这样,你和爸爸一起表演一个节目。”孩子同意了。

让孩子和自己一起表演是一种很重要的技巧:一是可以帮孩子降低表演的难度;二是可以将孩子与家长绑定,让孩子很难反悔。于是,父子俩开始排练老歌《真心英雄》,很快就练熟了。此外,父亲为了让孩子取得更大的进步,在一次开车过程中,播放了一首词《沁园春·雪》,孩子很快便能背诵下来。父亲借机对孩子说:“我们合唱之后,你可以留在台上,继续朗诵这首词。”

那次年会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转折点。父子俩的合唱引来全场阵阵掌声,在孩子朗诵《沁园春·雪》时,所有人更是和孩子一起朗诵,全场的能量都汇聚到台上,让孩子经历了一次永生难忘的体验。年会结束后,孩子给远在上海的妈妈和外婆打电话,妈妈和外婆在电话那头不禁喜极而泣,因为她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孩子的那种兴奋与个性的释放。

新学期开学后,孩子完全像换了一个人,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还参与班干部的竞选。尽管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依然会遇到很多曲折,但他整个人的状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个孩子小学毕业时已经成长为一位自信的阳光少年。

今天,我们看到大量学生在学校表现出各种问题,其根源往往在家庭。有一种理论说,成年人大部分的心理问题都源自安全感的不足,而安全感不足的主要根源就是童年期原生家庭的教育出了偏差。

我想提醒各位家长的是,孩子出现问题时,我们一定要首先反省自己

二、母语比外语更重要
这些年,伴随着“出国热”,家长对孩子的英语学习越来越重视,甚至出现了很多中国学生英语比汉语还要好的现象。这是走入了一个很大的误区。有的家长崇尚英文,这其实是一种文化不自信的表现。我们这代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中国的很多方面不如西方国家。

西方发达国家和世界银行等组织曾经到上海来考察教育,最后得出一个很重要的结论:中国文化相当重视教育,中国自古以来就提倡尊师重教;很少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家长对子女的教育问题如此上心。这种教育环境实际上推动了教育的进步。

英国人曾研究为什么上海的小学生算术这么好,后来发现中国小学生都背九九乘法口诀表。他们反思为什么英国没有这个,有人说原因之一在于语言——英文的乘法口诀不如中文的乘法口诀那样工整。语言的背后是文化,学好母语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一个人成年之后,其内心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原生家庭,主要指他的父母;另一个则是滋养他成长的土地,是他的家乡、他的祖国。

三、“无用”比有用更重要

我上大学时学数学专业。我学得很苦,但是有优越感,因为我觉得我们学的是实打实的东西,内心很有点儿低估那些读文科的学生,觉得他们学的内容虚无缥缈。现在,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完全不同。当年我学的那些数学公式、数学定理,我已经全部忘记,反而是那些在工作生活中需要用到的人文知识,因为在大学时根本不被重视,所以现在我只能一点点重新学习、重新思考、重新感悟。

我们需要在更宽广的空间与时间维度上来看有用与无用。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我们得出的结论会迥然不同。我们站在平地上、十层楼上、几百米的山顶上,或者从飞机的窗口,所看到的风景绝对不一样。同样,用一个月、一年、三年、十年、三十年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成长,对什么有用、什么无用的判断可能完全不同。只要时间足够长,沧海可以变成桑田。

在寓言《龟兔赛跑》中,兔子因为骄傲,最后输给了乌龟。所以我们教育小朋友要做乌龟,不要做兔子。今天,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这个故事,也许会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我们希望孩子做千年老龟,爬得慢没关系,但要一直爬,不停歇;可是为什么要一直爬,不停歇?兔子也一定会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要不停地跑?这涉及人生的意义。如果有一天兔子忽然想明白,作为一只兔子,它这一生的意义就在于不停地跑,它就会不停地跑,而不再偷懒。可是,有多少人能在人生一开始就想明白这一生的意义?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做很多在当时看来无用的事情——发呆、玩游戏、游荡,然而如果没有这些,人生就太单调、太机械、不完整,孩子对人生意义的理解也不会透彻。

我在某次大会发言中说,创新的基础是“三闲”,即闲时、闲钱与闲情。我特别提到创新能力是很难“培养”的,就如同教育家是很难“培养”的一样。闲时和闲钱都可以创造,闲情却太难具备了。

我平时喜欢写点儿小文章,很多人认为其中一些文章写得不错。我在写文章时一般会考虑两个要素。第一,文章要有思想。我是学理科出身,我认为写一篇文章总要表达一个道理,无论这个道理是直白的还是隐晦的。我总是有了想法而且觉得这个想法有道理后才开始写。第二,文字很重要。好的文字让人读后唇齿留香,而不好的文字让人读时味同嚼蜡。

有主旨思想,并且大家都认为有道理,很受启发,文字也不错,已经算是一篇好文章了。但是,文章要成为艺术品还要具备一个要素,那就是作者的“闲情”。准确的描述是,文章要反映作者写作时的“生命状态”。

比如,你已经想好要写一篇文章,主题框架都构思好了。你可以选择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洗完澡后坐在书房里,头发上有淡淡的洗发水的香味,再焚一炉香,放一首歌(这首歌的情绪是淡淡的、忧伤的);然后,你整个人沉浸在这种情绪中,回想生命中那些美好的事情,当你意识到它们终有一天将全部消失时,不免心生感伤。这个时候你开始写文章,一气呵成,便可能创作出精品。

以上是我对教育的理解,希望志同道合的家长能与学校一起,共同为孩子们打造教育的理想国。

(来源 源创图书《家长有远见,孩子有格局》,万玮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23年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