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课堂
家长课堂
电话:0558-2272076
地址:阜阳市关工委家教组
当前位置:首页  >  家长课堂
对学习“破罐子破摔”学生的家庭教育指导互动留言
发布时间:2022-12-19  浏览:419 次    字体大小 :

谢桥镇中心学校 张亭亭



1671412169502740.png


一、一个案例:

他是初三男生,学习成绩差,最近学校上网课,他整天抱着手机刷视频,偶尔打会儿游戏,学习提不起劲来。他说:我也想好好学习,但就是学不进去。

为了不让他玩手机,家长有时去他房间守着,因为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好办法了。哥哥和他聊天,他说:“怎么学也考不上高中,那就不学了。如果成绩如果只差一点,努努力还可以赶上,但是差得太多了,再努力也跟不上,所以就不想学了。”家长问他不考高中想干什么呢?他也说不上来。他目前和身边没考上高中的朋友经常在一起玩,说也不听。

对这类放弃学习的孩子,要怎么帮助他、让他重新开始学习呢?

二、找出原因

玩手机、学不进去、交“不好的朋友”、没有学习目标、自我放弃,无论好说好劝还是批评责罚,似乎对他都没有用。在很多家长眼中,这是一个典型在学习上“破罐子破摔”的孩子。让人又着急,又生气。

不过,着急生气之后,我们还要去了解“破罐子破摔”背后,有着怎样的心理原因,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就不难找到解决办法。

这个学生学习上的“破罐子破摔”其实是一种能力感的缺乏,其他所有的表现,都是这个能力感缺乏所导致的。在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习得性无助”,描述的就是这种状态。

孩子在过去的学习中,也曾经努力过,但是,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比如不喜欢老师、没有掌握方法等,导致曾经的努力无法达到目标,孩子就会产生无助感。这种无助感积得压越多,孩子就越怀疑自己的能力,更不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努力改变不良的学习现状。而玩手机等行为,只是掩盖“习得性无助”的一种表现。

三、对家长的建议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改变孩子学习上的这种习得性无助感觉,就要让孩子体验到自己可以学得好。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尝试:

第一,要从小目标开始。对于学习上“习得性无助”的孩子来说,所面临的挑战越大,越容易“颓废”、“自暴自弃”。就如孩子自己说的那样,“怎么学也考不上高中,那就不学了,我成绩如果只差一点,努努力还可以赶上,但是差太多了,再努力也跟不上。”

因此,想让孩子转变,家长就不把把学习目标聚焦在考上高中这样的大目标上。而是设立一个小目标,比如孩子说“我也想好好学习”,就从这出发,每天学多久呢?比如孩子原来每次能够看书 20 分钟的话,我们现在可以立一个每次“读书 30 分钟”的小目标。

小目标要具体和量化,而且稍微有一点挑战,这样,孩子更愿意去做。

第二,要给孩子具体的方法。还是回到孩子说的那句话,“我也想好学习,但就是学不进去”。这是孩子的真实感受。为什么学不进去呢?

家长就要和孩子讨论一个问题: 怎么能学得进去呢?比如,学习时,我们是不是可以把手机收起来?当想玩手机的时候,可以站起来活动一下,或做些其它的事。家长在与孩子商讨的基础上,找到到孩子愿意做的具体方法,而不只是要求孩子怎样做。这里一定要注意,定的学习小目标,要让孩子能够学得进、做得到,哪怕孩子能学进去 10 分钟,就比想学 1 小时但做不到更强。

第三,要将学习结果可视化。学习上习得性无助的孩子,很容易忽略自己的小进步、小改变,所以才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到、做不好。因此,家长在与孩子商讨后制定完小目标后,还要将学习结果可视化,即能够检验到。

这里介绍两种可视化方案:

一个是做记录表,比如记录每天小目标是不是都达到了?可以用笑脸、贴纸等不同方式标注,完成了就标记一次,使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原来自己是可以的。

另一个就是做能力百宝箱,在孩子达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一定会使用一些方法的。建议家长和孩子讨论并找出“自己是如何做到的呢?”,比如,你这次是如何做到想看手机却坚持没看的呢?把方法记录下来,并且最好贴在孩子容易看到的地方,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有很多方法解决问题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即便没有太多有意的表扬,孩子也会很有成就感。

第四,要从孩子擅长的事情开始。家长不要把目光只盯在孩子的学习上,而是从孩子擅长的、喜欢做的事情开始改变。这个事情可以是运动类的、才艺类的甚至是生活类的,只要孩子愿意做、能够做得好,就会获得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是会迁移到学习活动中去的。

四、最后寄语

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追求卓越是孩子的天性”,所以,当孩子没有去追求卓越或者采取错误的方式追求的时候,我们就要意识到,一定是孩子遇到困难了。“看到他们遇到的困难,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这才是孩子最需要的,也是改变孩子的最快的方式。

 

编者附言:家庭教育要解决好学习困难孩子的“习得性无助”问题

县关工委 马少山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通过实验而总结出的一项研究成果。指人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

他指出,如果一个人总是在学习或工作上失败,往往就会对自身的能力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这种心理让人自设樊篱,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的能力等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破罐子破摔, 从而放弃努力。

“习得性无助”现象在很多学习困难的学生中都是存在的,成为他们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帮助学习困难的孩子克服“习得性无助”的心理障碍,不但是老师、也是家长要重视的问题。张亭亭老师提出的几点改善的方法,就值得借鉴。其中的精要之处,就是让孩子不断地获得成就感,逐步地恢复学习信心。

(马少山 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