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开始说“卧槽”.. | [12-23] | |
如何缓解孩子的厌学情.. | [12-21] | |
临泉三中举办“携手共.. | [12-20] | |
人民日报:再厉害的教.. | [12-19] | |
临泉县关工委在迎仙路.. | [12-17] | |
关于第二届“好家风伴.. | [12-16] | |
颍泉区2024年“中.. | [12-13] | |
人民日报:务必教会孩.. | [12-13] |
电话: | 0558-2272076 |
地址: | 阜阳市关工委家教组 |
当前位置:首页 > 家长课堂 |
抓好学龄前儿童的饮食教育 | 互动留言 |
发布时间:2022-06-21 浏览:482 次 字体大小 : 大中小 | |
太和县邓庙小学 夏夫山
“吃”贯穿于生命的始终,学龄前儿童正是生长发育、性格、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第十六条“家庭教育内容”中提出,要“保证未成年人营养均衡、科学运动、睡眠充足、身心愉悦,引导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教育未成年人崇德向善、尊老爱幼、热爱家庭、勤俭节约、团结互助、诚信友爱、遵纪守法,培养其良好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意识和法治意识”。 由此可以看出,这个时期在孩子吃环节的教育中,要引导幼儿养成好的“吃习惯”,吃得营养,吃得健康,吃得有规律、有美德,是家庭教育的头等大事。 一、了解身体发育需要,让学龄前儿童吃得营养 学龄前儿童相对幼儿期生长发育速度减慢,脑及神经系统发育持续并逐渐成熟。但与成人相比,此期儿童仍然处于迅速生长发育之中,加上活泼好动,需要更多的营养。 这个时期的儿童基本完成了从奶和奶制品为主到以谷类为主的过渡,大米、面粉、红豆、绿豆等应作为学龄前儿童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日常饮食中要注意矿物质的摄入,奶及奶制品中的钙含量丰富,吸收率高,是儿童理想的钙来源。豆类及制品尤其是大豆、黑豆含钙也较丰富。此外,芝麻、小虾皮、海带等也含有一定的钙。儿童是对缺碘敏感的人群,为减少因碘缺乏导致的儿童生长发育障碍,除必需使用碘强化食盐烹调食物外,建议每周膳食至少安排1次海产食品,如海带、紫菜、海鱼、虾、贝类等。铁缺乏会引起缺铁性贫血,动物肝脏、动物血、瘦肉是铁的良好来源。锌缺乏的儿童常出现味觉下降、厌食甚至异食癖,嗜睡、面色苍白,抵抗力差而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等。严重者生长迟缓,可食用海鱼、牡蛎、鱼、禽、蛋、肉等。另外,维生素A对学龄前儿童生长、视觉、免疫力等有重要作用。可考虑每周摄入1次含维生素A丰富的动物肝脏,每天摄入一定量蛋黄、牛奶,或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鱼肝油,也可每日摄入一定量的深绿色或黄红色蔬菜。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烟酸,在保证儿童体内的能量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方面有重要的作用。膳食中维生素B1主要来源于非精制的粮谷类、坚果、鲜豆、瘦肉和动物内脏。发酵生产的酵母制品也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维生素C缺乏,会免疫力降低以及慢性病的危险增加。维生素C主要来源于新鲜蔬菜和水果,尤其是鲜枣、柑橘类水果和有色蔬菜,如柿子椒、油菜、韭菜、白菜、菜花等。 当然,孩子身体的能量需求也是有限的,如果过剩,就会造成身体超重或肥胖。儿童身体超重和肥胖问题已得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阜阳市人民政府印发的《阜阳市国民营养计划(2019-2030年)》要求,相关职能部门要“开展学生超重、肥胖干预。加强营养宣教,指导学生均衡膳食,引导学生科学进行体育锻炼。加强对学生超重、肥胖情况的监测与评价,分析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影响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综合干预措施。” 因此,家长要让孩子养成“合理膳食,吃动平衡”的好习惯。 二、掌握消化特点,让学龄前儿童吃得健康 3岁儿童20颗乳牙已出齐,6岁时第一颗恒牙可能萌出。但咀嚼能力仅达到成人的40%,消化能力仍有限,尤其是对固体食物需要较长时间适应,不能过早进食家庭成人膳食。同时,家庭膳食中的过多调味品,也不宜儿童食用,以免导致消化吸收紊乱,造成营养不良,尤其是3岁小儿。 因此,这个时期要专门为孩子烹调,蔬菜切碎,瘦肉加工成肉末,尽量减少食盐和调味品的食用,烹调成质地细软、容易消化的膳食。 学龄前儿童胃的容量小,肝脏中糖原储存量少,又活泼好动,容易饥饿,要适当增加餐次以适应学龄前期儿童的消化能力。因此,学龄前儿童以一日“三餐两点”为宜。早、中、晚正餐之间加适量的点心,保证营养需要,又不增加胃肠道过多的负担。 三、把握心理发育现状,让学龄前儿童吃得有规律 学龄前儿童时期,具有短暂地控制注意力的能力,时间约15分钟。在饮食行为上反应为不专心进餐,吃饭时边吃边玩,使进餐时间延长,易因食物摄入不足导致营养素缺乏。个性也有明显发展,生活基本能自理,主动性强,好奇心强。在行动方面表现为独立性和主动性,变得不那么“听话”了,什么事都要“自己来”。在饮食行为上反应是自我做主,对父母要求其进食的食物产生反感甚至厌恶,久之导致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行为和营养不良。 这个阶段,家长要让学龄前幼儿吃的有规律,“早餐不马虎,中餐不应付,晚餐不丰富”。养成不偏食、不挑食、少零食、细嚼慢咽、不暴饮暴食、口味清淡的健康饮食习惯,以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满足正常的生长发育。结合学龄前幼儿模仿能力极强特点,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行为常是其模仿的主要对象,家庭成员应有良好的膳食习惯,为儿童树立良好榜样。 首先,要规范孩子的吃饭姿式。身体坐直,小脚放好,身体尽量靠近桌子,吃饭时眼睛要看着碗,不能东张西望,一只手拿勺子,一只手扶碗。其次,要控制吃饭速度。吃饭速度要均匀,既不要狼吞虎咽,又不要含在嘴里㬭半在都不咽。另外,要根据孩子的食量按排饭量,养成“不剩饭”的习惯。吃完饭,要把自己的碗和勺子送回厨房,并漱口擦嘴。 其次,要引导孩子尝试吃新口味的食物和不愿意吃的食物。对于孩子挑食或不敢尝试吃新口味的食物问题,家长一定要有耐心,注意方式方法,可以利用孩子“纯真”的天性,试着采取“游戏”等方式来引导。 如,有位聪明又活泼的小女孩,比较喜欢吃肉,每次吃饭的时候总是先把肉吃光,把青菜留在碗里,然后就紧紧的闭着嘴,怎么劝都不吃。这时,妈妈用小勺盛上一口青菜,送到孩子的嘴边,形象地说:“咚咚,小勺来敲门,有人吗?快把门打开,青菜要来做客了。”这时,孩子高兴地张开嘴说:“有人”。家长顺势把青菜放进孩子嘴里,孩子很快吃了进去。刚吃完,孩子就大声说:“妈妈,再来敲门。” “你欢迎青菜来做客吗?”“欢迎!” 结果可想而知,孩子在这种愉快的气氛中吃下这顿饭。家长用一句生动形象的话,慢慢“敲”开了孩子紧闭的小嘴,“难吃”的菜也就不知不觉的咽了下去。 四、重视礼貌礼节,让学龄前儿童吃得有美德 曾看到这样一个短视频:一个妈妈带着3岁儿子去看太爷爷,一家人乐呵呵地在一起吃饭。太爷爷由于年纪大了,拿筷子时手会发抖。小男孩见状,停下吃饭,凑到太爷爷面前,很贴心地一勺一勺喂太爷爷,一老一少,配合默契。虽然太爷爷吃得慢,但小男孩非常耐心,互动画面非常有爱。 饭桌上的细节藏着一个孩子从小耳濡目染的家庭教育。孩子喂老人的动作有模有样,一定是大人平时经常喂老人被孩子学到了。这就是家长的“示范引领”作用,也是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的体现。 而当下,家庭中小皇帝、小公主“吃独食”现象比比皆是,聚餐时“只顾一人吃饱,不顾他人吃不着”,“挑三捡四,扒来扒去”等。 民间一直有“桌前教子”传统。真正的家庭教育就藏在小小的餐桌上,藏在一日三餐里。正所谓“吃品见人品,餐桌见三观。” 孩子吃饭的样子,暴露出家庭教养。很多家长无视餐桌礼仪,对孩子不雅的吃相视若无睹,甚至无底线地纵容。却不知道,餐桌并无小事,一些不良习惯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重视对学龄前儿童“吃”的教育,教会孩子好好吃饭,注重孩子的礼貌礼节培养,做到“尊老爱幼,知谦让,懂规矩;乐于助人,不自私,有礼仪”。让孩子用餐时保持良好的仪态修养,显现个人良好品质,彰显中华民族的传统家庭美德。 (作者系高级公共营养师、阜阳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