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的觉醒》:对孩.. | [12-24] | |
教育就是,让孩子做一.. | [12-24] | |
当孩子开始说“卧槽”.. | [12-23] | |
如何缓解孩子的厌学情.. | [12-21] | |
临泉三中举办“携手共.. | [12-20] | |
人民日报:再厉害的教.. | [12-19] | |
临泉县关工委在迎仙路.. | [12-17] | |
关于第二届“好家风伴.. | [12-16] |
电话: | 0558-2272076 |
地址: | 阜阳市关工委家教组 |
当前位置:首页 > 家长课堂 |
《家庭的觉醒》:对孩子不满,其实与孩子无关,而是源于内心的恐惧和不切实际的期待,父母觉醒了,孩子自然就变好了! | 互动留言 |
发布时间:2024-12-24 浏览:6 次 字体大小 : 大中小 | |
在家庭教育的漫漫长路中,无数父母仿若置身迷雾,陷入对孩子频繁指责的困境,既让自身在焦虑中煎熬,也给孩子的心灵套上枷锁。 若家庭持续被这般紧张压抑的氛围笼罩,孩子的成长之路便荆棘丛生,家庭的和谐之景也遥不可及。 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博士沙法丽·萨巴瑞博士的《家庭的觉醒》,恰如一盏明灯,穿透迷雾,为化解这家庭教育的难题照亮方向。 萨巴瑞在《家庭的觉醒》提到: “一个觉醒的家庭聚焦于助力每个成员彰显真实自我,以此为孩子勇敢袒露心声、自在探索内心铺就通途,助力孩子培育与自我深度联结、和他人友好相处的能力。守护与展现真我,对孩子当下自在生活、未来成长为坚毅强大个体,举足轻重。” 深究我们对孩子的种种不满,根源不在孩子所作所为,实则源于父母内心潜藏的恐惧与脱离实际的期许。 1、对孩子百般挑剔,源自内心恐惧 我们经常对孩子不满意、看不顺眼,根源在于我们被困于过去遗憾与未来忧虑编织的网中,而孩子一心扎根当下。 看到孩子痴迷电子设备,我们脑海瞬间闪回往昔自己求学时自律不足、错失良机的画面,进而幻想孩子因沉溺“屏幕”学业一落千丈、未来黯淡无光的可怖景象。 抱怨孩子腼腆内向、不敢在人前大方表现时,心底是翻涌出自己过往因性格怯懦错失美好、被他人忽视的旧伤,忧虑孩子步自己后尘,在社交、竞争场合举步维艰。 孩子卧室稍显杂乱、作息偶尔失序,我们竟能凭空勾勒出其成年后邋遢、生活毫无条理的落魄模样。 目光虽停在眼前孩子身上,思绪却在往昔与来日间飘忽,把自身过往伤痛、未来忧患和孩子当下情形胡乱缠绕,恐惧情绪随即汹涌。 我们内心的恐惧如同哈哈镜,扭曲对孩子的认知,将孩子的小毛病放大成大问题。 正如《家庭的觉醒》所言:“世事无常,紧盯孩子某一刻表现不放手,等同于否定他们成长蜕变的潜能。揪住性格或行为某点大做文章,就像煽风点火,越是厌恶某点,它在孩子身上就越醒目。” 这般吹毛求疵,与孩子本身无关,是恐惧催生急切的控制欲,全然不顾孩子成长需按部就班的客观规律。 2、过高期望,成“亲子毒药” 初为人父母时,满心都是美好幻想,下意识地将自己未达成的目标、理想化的人设一股脑套在孩子身上。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虽说期望有所调整,可实际行动里,对孩子的要求常常远超对自己、伴侣或者朋友的标准。 不愿正视孩子平凡日常里的小瑕疵、小失误,同理心悄然缺位。期望越高,就越急于按照自己的设想改造孩子,制定严苛详尽的成长规划。 然而,真正能促使一个人主动改变、奋勇向前的,是亲身碰壁后的深刻省悟、内心深处熊熊燃烧的渴望。 违背孩子本意的强行改造,哪怕短期内看似“成果斐然”,实则埋下诸多隐患。 期望一旦实现,新的、更高的期望又接踵而至;一旦落空,满心只剩失望沮丧。 在这永无止境的期望重压下,孩子要么拼命迎合、身心俱疲,要么消极抵触、亲子关系渐行渐远,在“满足父母期待”与“做真实自己”间苦苦挣扎。 其恶果便是在孩子内心种下自卑的种子,而自卑恰是亲密关系的“冷面杀手”。 《家庭的觉醒》指出:“我们常常难以享受和孩子间的亲密无间,原因就在于没有基于孩子真实模样去沟通,去欣赏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而是将自己的内心执念投射到他们身上。” 过高期望,正一步步把孩子从身边推开,并非孩子不爱父母,而是不敢以真实模样面对,生怕平凡本我让父母失望透顶。 3、父母觉醒,孩子茁壮成长。 常常抱怨孩子不懂事、不努力,可真正在“沉睡”、需被唤醒的,恰恰是父母自己。 《家庭的觉醒》点明:“孩子生来本就自带觉醒意识,无需我们引领他们觉醒,我们的职责在于稳固他们天然的觉醒根基,为其成长提供滋养的土壤。” 这片土壤,既有生活保障作为基石,更要有父母自我反思、愿与孩子平等并肩、共同成长的觉悟。 觉醒第一步,驱散内心恐惧、抛开不切实际的幻想与执念。 恐惧来袭时,敏锐察觉,平和接纳或者与之和解,切不可让恐惧搅乱亲子相处节奏、化作怒火发泄到孩子身上。 陪伴孩子时,迅速调适心态回归当下,与孩子建立心灵共鸣,清晰划分彼此情绪界限,把过往遗憾、未来担忧从心底清单逐一划去。 对待期望,合理管控,期许孩子追寻本心、成为独特自己,按需提供恰当帮助,而非强行塑造千篇一律的“标准模样”。 当父母挣脱恐惧与妄念的桎梏,以清醒、平和之姿投身家庭教育,便会惊喜发现,孩子展露笑颜、活力满满,往昔困扰如过眼云烟消散无形,家庭重归温馨和睦,亲子携手稳步迈向充满希望的未来。 来源:孤独的灵魂不寂寞微信公众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