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课堂
家长课堂
电话:0558-2272076
地址:阜阳市关工委家教组
当前位置:首页  >  家长课堂
家庭教育到底“教育”什么?互动留言
发布时间:2023-12-25  浏览:224 次    字体大小 :

原创 魏智渊

从事教育培训已久,很早就有一个发现,教育这个行业,无论是教育还是教学,首要且严重的问题,是大家不知道做什么,但注意力却放在怎么做上。举个例子,我们并不知道教孩子做人到底要教什么,教会孩子哪些东西,算是教会了做人?于是,我们就拼命地培养听话的孩子。同样地,我们也并不知道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应该如何确定,于是,就拼命地想着怎么把一节课讲精彩。最终脱颖而出的教师,往往是表演大师,而不是学术大家。

家庭教育的现状也是这样的。大家也在拼命地学习怎么教育孩子,怎么沟通?怎么激励?怎么自我反思?但是,家庭教育到底应该“教育”什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究竟有什么不同?并没有被认真地思考过。

那么,我今天就来讲清楚三个问题:

1.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区别是什么?

2.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到底是什么?

3.家庭教育的最佳方式到底是什么?

希望对你有启发。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区别

家长往往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功能不加区分,想当然地认为,不是说家校合力吗?那么,家庭应该积极配合老师呀,竭尽全力地帮助学校达成目标呀!

话是没错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确有相互交织的地方。但是作为家庭,更要看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区别。

核心的区别在于,学校教育是受政府委托,提供标准化的教育。而家庭则是针对一个孩子,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哪怕在道德人格领域,学校的重点,也不是教做人,而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家庭的重点,才是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学校教育是一套筛选系统,学生是分三六九等的,小升初,初升高,大学入学考试,研究生及博士入学考试,学生会被不断地分类和分层。但家庭教育不是筛选系统,而是培养系统,是全方位地培养一个孩子的综合素质。换句话讲,家庭教育,才是实现社会分层的工具。

因此,家庭往往有双重功能。一重功能,是帮助孩子适应学校,适应未来的社会,并在竞争中取胜,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一重功能,是帮助孩子学会生活,成为有能力,有教养的幸福的人。第一重功能,家庭是在协助学校,与学校联合起来行动;第二重功能,则是家庭独具的功能。家庭通常会重视第一重功能,这的确很重要。孩子在班级落后了,当然要寄希望于老师,老师是专业人士呀,但很少有家长,会完全地寄希望于老师,而会自己采取一些自救的措施。例如加强辅导,或者送到补习班等等。但是,第二重功能,往往被忽略了。

学校会努力帮助每一个孩子取得成功,但这是不可能的。一所学校,把少数学生送到名校,就可以宣称非常成功了,它不需要对另外多数没进名校的学生负责。因为对它来说,学生只是统计数字,学校的成功,是建立在数据的基础之上。而且越是名校,竞争越惨烈,“一将功成万骨枯”。但对家庭来说,孩子就不是数据了,是独一无二的一个人。无论成功或失败,都是100%。

因此家庭要解决的问题是:如果我的孩子在竞争中失败,他如何仍然是一个有价值、有尊严、有幸福感的人?

如果学校更关心“分数”的话,家庭则应该更关心“人”。

 

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

家庭关心“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家庭更应该关心孩子的人格养成,这是孩子未来在社会上的立足之本,也是幸福的源泉。我们自己在单位里看待同事,也更关心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而不是他的学术水平。

2.家庭更应该关心孩子的个体差异,即孩子的天赋与热爱,并且,基于孩子的天赋与热爱,培养他的特长,为他的人生打造“第二曲线”。

3.家庭更应该关心孩子的自主性,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增加孩子对未来人生的驾驭感或掌控感。

为什么家庭要重视教孩子做人?不是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吗?原因很简单,今天的学校,是工业化背景下诞生的学校,更强调效率,更强调教育本身的工具性。从育人的角度讲,更多的是教育作为个体如何适应社会,甚至简化为“听话”,而不是如何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因此,社会学意义上的教化,学校承担了极大的责任,但真正的人格的养成,教养的形成,仍然主要是家庭教育的结果。而一旦离开学校,做人的境界,对孩子一生产生的影响,是无论如何估计也不过分的。

此外,家庭还要应对孩子可能面临的失败。毕竟,有一样东西,是我们可以努力,但没有办法完全控制的,就是学业成绩。因为学业成绩,跟天赋、热爱、努力、习惯以及家庭跟进都是高相关的。这是以家庭为背景的残酷竞争,无论你以一本率还是985、211的比例,大多数孩子都注定是失败者。因为你在努力,别人也在努力,没准别人天赋还比你高。那些有天赋又努力的孩子,你怎么跟他竞争?教育孩子又不是赌博,拼一把,赢了就赢了,输了就输了。你就一个孩子,你又赢不了,又输不起,怎么办?

怎么办?就是开辟多个赛道,东方不亮西方亮。

比如,你根据孩子的天赋与热爱,开辟第二曲线,这就为孩子赢得了一个可能的未来。有人觉得,应试教育只有少数赢家,那是因为赛道太单一,而且,人生是循环赛,不是只有一次比赛。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是高考状元吗?你到底要的是人生成功,还是高考成功?高考成功只是增加了人生成功的机率,并不是完全的保证。那么,要想人生成功,而不只是高考成绩,家庭要做哪些准备?所有这些,都是要思考的。

真实的情况是,几乎每一个孩子,必然会在一个或几个领域,成为人群中的20%。这个领域,可能是语数外,可能是理化生,可能是政史地,可能是编程,可能是动手操作,可能是体音美,可能是任何特长。例如,我读的是中师,连高中都没上,我上过的学校,基本都没有了,都撤并了,但是,我从小爱读书,爱写东西,读写能力就是我的优势,我一生都依赖于这个优势。我们想象一下,假如你的孩子特别喜欢动手操作,他可能上了二流的工科大学,因为其他成绩不行,但是,他一生的成就,可能远远超过大多数一流院校的工科生。因为高考看的是成绩,未来社会看的是能力。

那么,在未来社会,什么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呢?

一是做人的能力,就是一个人的人格水平

二是做事的能力,就是一个人的办事才干

三是工作的能力,就是一个人的专业能力

应试教育主要是针对专业能力而言的,因为应试教育,把学生分配到不同的专业学校,学习不同层次的专业知识以应对未来职业。在这方面,你的第一曲线未必占优势,但第二曲线,却可以让你在人群中处于前20%的位置。

而另外两项能力,是学校不教的,家庭教育要高度重视,就是做人与做事。我们今天讲的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主要是做事的能力。

 

要格外重视培养孩子做事的能力

实际上,孩子未来走上社会,主要的任务,就是做人与做事。学术能力也好,专业能力也罢,也是在做事中体现的,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假如你是一个单位,一个企业,一个部门的领导,你一定会感慨人才的匮乏。那么,请问,我们在说到人才匮乏的时候,指的都是高精尖人才吗?不是,大多数时候,我们指的是能把一件事很好地解决的应用型人才。换句话说,大多数单位,都缺做事的能手。你遇到的80%以上的人,成本高,效率低,不靠谱,情绪化,还容易说是非。最后单位没办法,只能用绩效考核,用打卡这些办法来管理人。许多时候,一个合适的门卫,合适的司机,都不好找。是这些平庸的职场人缺乏意愿吗?

的确。但与其说缺乏意愿,不如说缺乏能力,因为缺乏能力,自然就缺乏相应的意愿。因为缺乏相应的意愿,能力也就得不到相应的发展。没办法,人总是扬长避短。而这种能力从何而来?就来自从小有意识的培养和锻炼。

自我管理能力的核心,是“责任感”。

责任感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自我决定的责任”;另一方面,是指“掌控全局完成任务的责任”。

举个例子,如果家里的垃圾袋,垃圾已经满了。孩子看到了做了两件事,就意味着有责任感。第一件事,他意识到,他作为家庭中的成员,有义务为家庭作出贡献。所以,他在成人没有提出要求的情况下,自我决定,要把垃圾倒掉,他觉得这也是自己的责任,是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责任,这就是“自我决定的责任”。第二件事,他不只是倒掉垃圾,同时把放垃圾袋的地方的地面也一并清理干净,一件事情善始善终,这就是“掌控全局完成任务的责任”。

这样的孩子多见吗?很少见。这样的孩子将来会没有出息吗?不可能。

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培养这样的孩子呢?或者说,不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呢?

原因有这么几条。第一条原因,家长觉得,孩子最重要的任务,那肯定是学习。家务的事,家长就承包了。久而久之,孩子不但不会做家务,而且觉得,那根本就不是我的事儿,他们觉得父母做家务,天经地义,根本没想过自己也是这个共同体中的一员,有责任分担。

第二条原因,是家长太爱孩子了,舍不得让孩子出力气。放学回个家,书包都要替孩子背着,怎么肯让孩子做家务呢?这种爱的泛滥,究竟是爱孩子呢?还是耽误孩子?或许爱孩子只是名义,实际上我们以此来表明自己对孩子的重要性?这都不好说。有的家长,压根就不希望孩子离开他们,而实际上,教育本质上是一个让孩子离开我们的过程。

第三条原,是家长嫌麻烦,让孩子倒个垃圾,得跟他讲老半天,有这点时间,自己随手就做了,还免掉了家庭矛盾。我觉得,这第三条,可能才是主要原因。

我觉得比这三条原因更重要的是,家长没有意识到,训练孩子自我管理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家庭教育任务。换句话说,今天的家庭教育,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没有经过顶层设计,基本上是被潮流推着走,甚至被焦虑推着走。人家娃上课外班,咱娃也上,至于为什么上,没有被认真地考虑过。

我举做家务的例子,做家务是小事吗?当然不是。这些所谓的小事,反映出来的,是一个人以终为始全局性地把握一件事,并确保成功的能力。你必须从目的出发,从结果出发,充分考虑完成这件事的诸要素,并为不可控制的或未知的因素,留出弹性的空间,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或者财务,都是如此。这种全局性的谋划能力,同时也是智力的体现。

这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

1.确立目标。

2.分解要素,并为不可控的要素留出空间。

3.为行为编程,有步骤有秩序地落实。

4.达成目标。

5.无论目标是否达成,对整个流程进行反思和优化,以便增强下次做事的品质。这就是所谓的元认知能力。

缺乏训练的孩子,会顾此失彼,没有办法周密地思考所有因素,并把这些因素以合适的结构或程序连接起来。一旦任务没有达成,也不会反思,反而会非常地情绪化,归咎于外部因素而不是自己。这看起来让人生气,但实际上,当孩子因为事情没做好归咎于外部因素的时候,他内心里充满了失败感。换句话,他也是低自尊的。

为什么说,这是智力的反映呢?

因为智力的本质,是内化了的动作,或者说运算。智力是一种心理操作。比如,你要做一件事,你先在心理上做一遍,然后付诸行动。在心理上做一遍,就是智力,是思考与谋划。一件事不能考虑到所有要素,并且不能有秩序地高效率地完成,首先是因为心理运算能力的缺乏。这种心理运算能力,我们也叫形式运算水平。

关键的问题在于,形式运算水平是智力的体现,意味着形式运算水平,具有一般性。在一件事情上的形式运算水平低,意味着做其他的事情,形式运算水平也低。一句话,不是一件事做不好,而是件件事做不好,做不好正常,做好了算例外,或者说,就是做事能力差。

不只如此,这还可以反映在学习上。

大部分孩子在学习上的问题,和在做家务上的问题是一致的,即你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而不是考虑,你交给我一个任务,我要高品质地完成。这是两回事。举个例子,我上课也在认真听讲,你布置的作业我也按时完成了,好像没什么不对。

问题在于,听课的目的是什么?写作业的目的是什么?多数孩子不去考虑,他没有努力地去把握全局,把掌握一节课,一个单元,一门学科当成自己的根本任务。如果作业出现了错误,如果单元测试有些题目不会做或做错了,他再听老师讲讲,改过来就是了,甚至,老师让用错题本他也用,但是,他并没有把错题当成线索,来排查自己在知识上的漏洞。他把每一道错题,都看成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没有看成是系统不完备的征兆。

本来他应该这样考虑:

1.这一单元,我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2.如何将学习目标,分解为要素,即核心概念和知识清单?

3.如何配合老师,以合理的程序推进学习,确保学习的全面与深入?

4.如果作业出现问题,测评没拿到满分,那么,究竟什么地方出现问题了?要做哪些排查?根据排查的结果,如何进行补充学习?如何调整学习策略?

这是一个不断地从全局把握学习任务,分解要素,对学习行为进行编程,并根据结果不断调整优化的过程。有些孩子能够从人群中脱颖而出,往往就是因为在这里形成了良性循环。一般来讲,至少到小学高段,孩子应该具有这个意识,初中阶段,要全力养成这种习惯。否则,徒然地努力,漏洞仍然很多。一旦错误多了,就会放弃努力,进而觉得我不行。

所以,训练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本质上是训练孩子的智力。许多孩子缺乏这种智力,或者可以说,缺乏正确地做一件事的思维形式

什么叫“缺乏正确地做一件事的思维形式”?

就是通过预测和设计,掌控做一件事的全过程,并不断改进。比如,你对孩子说,从厨房给妈妈把饭端来。他就把饭给你端出来了,但是,没拿筷子。为什么?因为他是在做一个动作,而不是完成一件事。做动作,就是反正我做了,我不管这件事的目的。完成一件事,是要有目的意识,有闭环意识的。当他在端饭的时候,想到妈妈是要吃饭,就会对其他要素保持敏感。比如筷子的问题。如果妈妈平时就喜欢吃辣椒,也要一并考虑在内。

你让他洗碗,他就把碗洗了。然而,水池里的残渣没有清理,地面没有清扫,台面没有抹,甚至,碗都没有摆进厨柜里。他只完成洗碗这个动作。

有时候,甚至一个简单的开门关门的小事,都未必能做好。

上了大学,有些孩子网贷,请问,考虑过怎么还款没有?算过利率没有?令人吃惊的是,有些孩子不考虑这些。在恋爱中,在人际交往中,缺乏安全意识的孩子比比皆是。

此外,自我管理能力是一种综合的关于做事的训练,还必然涉及到另外三项重要的能力:情绪管理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寻找生活乃至于生命意义的能力。

把这些结合起来,我们本质上是在教孩子如何生活。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方式是“镜像传递”

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为此,不仅耗费了大量的金钱与时间,而且,也投入了大量的学习。比如,看书和听讲座,等等。

尽管如此,父母仍然会犯很多错误。因为做父母门槛很低,但是,要成为出色的父母,却非常困难。而且,在许多情况下,成为出色的父母,是以成为出色的人为前提的。如果你自己都没上过好大学,甚至事业无成,你有什么信心说,你能教育出一个杰出的孩子呢?尤其是一些陪读妈妈,甚至连自己的事业都没有,你怎么知道,自己对孩子的教导,就是正确的呢?哪怕你读了不少书,听了不少讲座,请问,如果做父母是一门学问的话,哪门学科,靠读几本书,听一些讲座,就能够深刻地掌握呢?

不仅天赋可以遗传,教养也是可以“遗传”的,教养,或者说一套高品质的行为模式的“遗传”,是通过朝夕相处,耳濡目染实现的。换句话说,是通过环境进行传递的。

这种遗传或者说传递,我们可以说,是一种镜像传递”。“镜像传递”,是迄今为止效率最高,也是成效最显著的教育模式。与之相类似,“问题解决”,是迄今为止效率最高,最也是成效最显著的教学模式。

有的父母本身很优秀,自身就可以成为孩子的榜样,以合宜的方式完成“镜像传递”。最终,“长大以后,我就成了你”。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父母本身不足以成为孩子的榜样,或者说,父母希望孩子远远超越自身,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就要帮助孩子寻找到合适的镜像人物。这种镜像人物,可能是虚构的,可能是真实的,可能是一个,可能是多个,可能一直不变,可能处在变化中。

总而言之,孩子需要榜样,来形成“自我镜像”。从榜样到“自我镜像”的形成过程,就是镜像传递的过程。

举个例子,如果孩子的榜样是美国总统华盛顿,那么,孩子就可能拥有强烈的出人头地脱颖而出的动机,这就解决了学习动力的问题。当孩子学习或遇到问题时,他会想,如果是华盛顿总统小时候,他会怎么做?这种想象性替代,会对他从意识和无意识两个层面去模仿华盛顿的行为,这就是一种高效率的行为学习。因为崇敬华盛顿,孩子会展开关于华盛顿的专题学习,在这个学习中,不断地深入,不断地模仿。孩子当然不可能成为华盛顿或美国总统,但是,孩子有很大概率,成为一个具有领导力的人。例如,未来可能是一个企业的领导者。

如果孩子没有良好的自我镜像,那么,在很大概率上,孩子的生活会缺乏自主性,会生活得被动而缺乏意义。

有时候一个优秀的老师,会让一个班的孩子整体变得优秀。根本的原因,并不是这个优秀的老师拥有多么高超的技巧,而是他在无形中成了孩子们的榜样。孩子们不想惹他生气,并且,希望成为他那样的人。尤其是那种拥有强大的人格魅力的老师,经常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作为家长,要么成为榜样,要么成为桥梁。榜样是为孩子做示范,桥梁是把孩子带到更好的榜样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