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课堂
家长课堂
电话:0558-2272076
地址:阜阳市关工委家教组
当前位置:首页  >  家长课堂
寻找生命意义 预防、治疗抑郁 ——从女儿日记“我想死”谈起互动留言
发布时间:2023-09-27  浏览:260 次    字体大小 :

阜阳市关工委家教讲师团 阜阳市网上家长学校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 张乐群

 

女儿日记:我想死 1987年10月27日

说实话,我真不想活了,我觉得活着一点意思也没有,不如死了好。

活着的人——我每天吃饭、上学、读书、写字、背书、复习课、做作业、考试,简直像个机器人,每天做着这些被人规定好了的工作,老师的表扬批评,同学们的赞许讽刺,家长的期望教训,这一切的一切总在我身边环绕,使我觉得那样的讨厌、烦人,使我真的想到了死,感到死了是多么幸福。

“死”了的人——我是那样的无忧无虑。听不到一切,也不需要再做一切,安静地躺着。阎王殿里阴森而肃杀,但我胆大,可常去遨游。那里不需要喝水、吃饭,永远没有饥饿和阶级。

这一切也许是真的,也许是假的,说不定哪一天我将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度过我短暂的一生。

 

背景简介。女儿1975年出生的时候,我在下放的农村当民办教师,爱人当农民。1977年,改革招生制度,我幸运地考上阜阳师范学院中文系。爱人接替了我的工作,一边教书,一边种地,很辛苦。我请了一个小保姆帮助带孩子。女儿四岁时进阜阳城上了幼儿园,住在我父母家里。那时我毕业,没时间接送女儿,都是我母亲接送。后因母亲身体不太好,女儿上了一年幼儿园,五岁时就到我四弟工作的小学上了一年级,每天由四弟带着她上学、放学。所以,她比一般的孩子读书早,成熟也较早。十二岁就读了初一,就思考活着的意义。

她从女儿的日记可以看出,她想死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生活无意义,“活着一点意思也没有”;二是学习无兴趣,生活单调、乏味:“每天做着被人规定好的工作”,“像个机器人,吃饭、上学、读书、写字、背书、复习课、做作业、考试”,“觉得那样的讨厌、烦人”;三是没有自由、自主的时间和活动。她想追求自由的、“无忧无虑”、“没有饥饿和阶级”的“幸福”生活,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很大,生活很苦,特别是那时农村的生活。

可能是因为女儿从小生活在农村,挨过“饥饿”,听说过“阶级斗争”。在阶级斗争的年代,我因家庭出身不好(我爷爷是富农成份)小学毕业升不了初中,都是教师的父母亲文革期间挨过斗,当过小学教师的岳父受错误的处理,被开除回家。早熟的女儿,小小的年纪就思考人生的意义,而且想的很多、很远、很复杂。

读初中的儿子也曾说过,他们班的学生有一半不想活了,感觉没意思。遗憾的是,当时我并没有深思其中的原因,没有及时地对孩子进行生命意义的教育和引导,只是凭着一颗平常人的心,教育平常的孩子成为平常人的理念,依据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民主(自由)教育、生活教育思想、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以及《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教育经验,没有给他们太大的学习压力,没有严厉的管教,没有要求他们一定考多少分,一定要考上什么学校,而是尽量多的给他们自由的时间,让他们自由地玩、自主地学,快乐、健康地成长。

那时候的学生远没有现在这么多的作业负担,没有经常的考试和升学考试的压力,家长也没有今天这么焦虑。现在的孩子普遍感觉像个机器人,生活无意义,学习无无趣,行动不自由,上进无动力。如果再经常挨老师批评,家长的指责、打骂,那就更不想活了,严重的患了抑郁症,甚至自杀。

为研究女儿想死的原因,了解女儿写这篇日记时的思想情绪,我把女儿的这篇日记发给她,问她当时为什么有想死的念头。女儿是华东师范大学的教育学博士,很懂教育。她说,这是孩子进入青春期的正常表现。大部分孩子进入青春期(十二三岁)以后很迷茫,不知道为什么活着,都会思考人为什么活着,即生命(人生)的意义。如果孩子行动不自由,生活很乏味,学习没兴趣,就会冒出想死的念头。但这种念头随着自由的玩耍产生了愉快的心情,很快就消失了。如果一直言论、行动不自由,生活不愉快,学习没兴趣,还常挨老师批评,父母打骂,想死的念头就会时隐时现,会越来越严重,就会抑郁。所以在青春期加强对孩子的生命(生活)意义的教育很重要,可以有效地预防、治疗孩子的抑郁。可惜的是很多老师和家长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和经验,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孩子不思饮食,不想学习,已经患了抑郁症,不去看心理医生,还逼孩子学习。前不久,附近小学一位六年级的学生跳楼,原因也是如此。学生抑郁了,没有精神,不想学习,成绩下滑,老师叫家长把孩子领回家休息几天。家长不明原因,继续批评、训斥孩子。孩子以为老师不要她了,家长不喜欢他了,更加抑郁。孩子受不了了,跳楼了。可见,普及预防、治疗的抑郁基本知识迫在眉睫。

据可靠消息,习总书记最近批转了一个针对儿童抑郁症增多问题的内部文件。为贯彻总书记批示,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了“全面发展,健康第一”的工作方针。

为贯彻这个文件精神,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预防、治疗青少年的抑郁,下面我介绍一下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最具影响的十本著作之一的畅销书的作者、美国意义疗法(即心理治疗)专家维克多·E.弗兰克尔的专著《活出生命的意义》(华夏出版社,2018年7月第一版。)一书的基本思想,供老师和家长们参考。

二战期间,弗兰克尔被关押在被称作“死亡工厂”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忍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苦难与摧残,但他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这场不堪回首的经历,让他深刻理解了尼采的名言:“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即生命的意义)便能生存。”(很多儿童轻生,就是因为不知道活着的意义)这场噩梦强化了弗兰克尔的核心理念:生活并非弗洛伊德所宣扬的那样,只是简单地祈求快乐,也并非阿德勒所教导的那样,只是为了争权夺利(贪图名利和物质享受)。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即便是在最为恶劣的情形下。人们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这是人们一生中被赋予的最艰巨的使命和责任。

在寻找生活意义的经历中,弗兰克尔以他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发现了找到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一是爱(关爱他人和家人),二是工作(做对社会、他人、个人有意义的事,包括学习、研究问题等),三是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我的理解,爱是情感,是热情、激情,它是奋斗的动力源泉。工作或者说事业心、成就感,事业、成就是奋斗的目标,也是奋斗的力量源泉。责任心、使命感也是人奋斗的精神动力。所有事业的成功都会遇到艰难困苦,都会有失败挫折,都需要有不怕难、不怕苦、不怕死、不怕失败和挫折的坚持精神,需要有战胜艰难困苦的勇气和信心。爱心、事业心、责任心、使命感、勇气和信心缺一不可。在这个历程中锻炼、磨练、修炼,才能找到生命的意义,实现奋斗的目标,活出生命的意义。

弗兰克尔不仅从对妻子的爱、完成自己的意义疗法著作的强烈愿望中汲取精神力量,他还从艺术和大自然瞬间的美丽中发现了生活的意义。最重要的是,他意识到不论发生什么,他仍有自由去选择如何应对苦难。他把这看作是自己“担当自己生活重负”的责任。这段话提到了自然美、艺术美,“自由”、“责任”。这意味着弗兰克尔不仅有爱心、事业心,还是一个思想自由的、爱美的、有责任心的人。这样的人才能发现生命的意义,活出生命的意义。

弗兰克尔曾在维也纳大学担任精神病专家,负责照顾自杀未遂的病人。他试图帮助抑郁症患者和心理疾病患者找到生活意义的办法。他对那些因放弃对未来的渴望而放弃生命的人嗤之以鼻。因为这些人死亡的原因不是因为食物或药品的匮乏,而是因为缺失对未来的渴望和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即不知道生命的意义)。弗兰克尔虽然生活在纳粹的集中营里,但他心中有爱,他无时无刻不牵挂着自己的妻子。因此,他有强烈的求生欲望,期盼有朝一日能够活着与爱妻重逢。此外,他还梦想着战后能够到各地举办心理治疗方面的专题讲座(即工作、事业),以帮助那些患抑郁症的人找到生命的意义。也就是说,是仁爱之心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支撑他艰难地活着走出了纳粹集中营。

弗兰克尔的爱心、敬业心、责任心、乐观主义精神及其战胜艰难困苦的信心和勇气,使他坚信:“苦难不一定是追寻意义所必须的,但尽管有苦难,生命仍然可能有意义。”鉴于人们有可能在失败和磨难中找到意义,如失败是成功之母,苦难是人生的教科书,弗兰克尔说:“生命之意义简直就是无条件的,正如任何情况下生命都具有潜在的意义一样,每个人的价值(即生存的意义)也一直与他(她)同在。”

弗兰克尔认为,很多人普遍流行的三大症状--抑郁、侵犯和成瘾依赖,都是空虚感和无意义感导致的。如果自杀者能意识到某种意义的存在,他也会克制住终止自己生命的冲动。他认为,这种无意义感的原因,有人说是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其实是生活目标却没有了。所以,人要有奋斗的目的,生活的目标,才能找发现生活的意义。

有爱心、事业心、责任心的弗兰克尔,特别关爱那些失业的人们。他曾发表一份关于患有“失业型神经官能症”的年轻抑郁症患者研究报告。发现这一病症是由于两方面的错误认知而导致的:一是错误地把失业和我真没用等同起来(自卑感),二是把没用和生活没有意义等同起来。我爱人患过抑郁症,我曾阅读过治疗抑郁方面的书。抑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就对事物的认识有问题,即偏执,片面。从“意义疗法”的概念可以看出,所谓“意义”,就是指人对读书学习、工作生活、仁慈爱人、错误挫折、交友游玩、痛苦灾难等事情中认识和感悟出来的生命意义。“意义疗法”就是用启发引导、暗示、劝说(即说病)等方法,让抑郁患者能全面地、辩证地认识事物,如失败挫折等对人生的重要意义。“意义疗法”就是通过引导、劝说(即说病)等方法,让抑郁患者能全面地、辩证地认识这些事物对人生的意义。

近年来,人们普遍感受到青少年的耐挫能力越来越差,挫折反应越来越消极、强烈。有的升学落榜后放弃人生追求,甚至轻生;有的遇到人际关系障碍产生焦虑感,不能采取积极的态度调节情绪,而是一味地郁闷、苦恼;有的受挫后出现了严重的心理疾病,自怨、自叹、自恨、自责、自残、自杀。

抑郁往往是在学习、生活、交友等活动中受挫(委屈、批评、责打)的时候想不开而产生的。预防、治疗抑郁的主要方法不是药品,而是通过心理疏导(即意义疗法)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认识生命(生活)的意义,从而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因此,父母和孩子都要树立辩证的挫折观,充分认识失败和挫折在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培养孩子的耐挫能力,引导青少年认识到不是错误、挫折本身多么可怕,而是人对错误、挫折的看法错误而导致抑郁。教育孩子加强自我挫折后的调节,乐观、冷静地对待挫折,引导孩子消除引发挫折感的不合理信念,即片面的认知,是预防、治疗抑郁的关键。

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提出了ABC理论对我们很有启发。其中的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C代表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人们普遍认为是外部诱发事件A直接引起了情绪和行为反应的结果C。而ABC理论认为,诱发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和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即B才是引起情绪和行为反应的直接原因。合理的信念(个人的看法、解释)会引起人们对事物的恰当的适度的情绪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错误的认知)则会导致不恰当,甚至失常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如抑郁、焦虑、自杀。

常见的不合理信念,一是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即一件事情失败了,便推理自己在所有方面都无能,从而导致自责、自罪、自卑、自弃的心理,表现出焦虑、抑郁等情绪。二是糟糕透顶的情绪状态。认为某事发生了会非常可怕,以致于无法生活导致自杀。

所以,通过心理治疗,即意义疗法,让孩子养成辩证地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认识到所有的生活都有意义,赋予所有事件生命的意义,就能有效地预防、治疗抑郁。

弗兰克尔还认为,谁也无法夺走的精神自由能使生活变得有目的、有意义。如果说生命有意义,那么遭受苦难也有意义。有一样东西是不能被人夺去的,就是人们一直拥有的、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没有自由地选择态度和行为方式的人,是感觉不到生命意义的。他说:“只要我们拥有自主选择如何应对处境的自由,我们就不会一无所有。”可见,自由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多么重要。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得抑郁症的那么多?他们怕苦、怕累、怕难,为什么不怕死?为什么受了委屈,挨了批评、打骂,说跳楼就跳下去了?因为他们的自由太少了,他们不知道生命的意义,不知道为什么活着。他们感觉活得很累、很苦、很难,不像成人想象的那样,吃的好、穿的好,很幸福。正如我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费孝通先生说的那样:我们生活在苦难的旧社会,却有一个自由、快乐的童年;现在的孩子生活在幸福的新社会,却有一个痛苦的童年。因为,他们没有自由游玩的时间,只有拼命学习的任务。

“自由”太重要了,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有一句话说:“无自由,毋宁死。”有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曰:“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可见,自由多么重要。不仅社会需要民主、自由,家庭需要民主、自由,教育,包括家庭教育,也需要民主、自由!但不能极端民主化、自由化,自由需要社会公德和纪律的约束,不能用自己的自由影响别人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