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教育孩子不能.. | [10-08] | |
李希贵:现代的教育已.. | [10-08] | |
俞敏洪:好的家庭教育.. | [10-08] | |
动不动就积食、鼻炎的.. | [09-25] | |
动不动就积食、鼻炎的.. | [09-25] | |
安徽省阜阳市关工委深.. | [09-24] | |
李希贵:让孩子回归.. | [09-23] | |
阜阳市关工委调研临泉.. | [09-23] |
电话: | 0558-2272076 |
地址: | 阜阳市关工委家教组 |
当前位置:首页 > 阜阳家教研究 |
《三字经》的家庭教育思想(七) ——孟子:“君子之不教子何也?” | 互动留言 |
发布时间:2022-05-05 浏览:1205 次 字体大小 : 大中小 | |
阜阳市关工委家教讲师团、阜阳市家庭教育研究会 阜阳市网上家长学校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 张乐群讲解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孟子》这部书共七篇,主要内容是“讲道德,说仁义”的。 孟子也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孔子齐名,被尊称为“亚圣”,其思想和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是儒家思想的精华。 孟子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政治上,他主张行仁政、民为本,最早提出了一直影响着中国的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是中国民主思想的滥觞。他的唯心主义的人“性本善”的哲学思想是治人(治国)、育人的基础理论,“善”是他的教育目的(以后专论)。孔子重仁,曰“杀身成仁”,孟子重义,曰“舍生取义”:“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孟子的一生与孔子相似,一生大部分时间从教和著述。他曾满怀政治抱负,游历各国,但不见用,晚年回故乡乐育英才:“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他认为,教育是行仁政、得民心的重要手段:“善教得民心。”(同上) 前文谈孔子教育思想时说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很多不同,但基本的教育思想是相通的。孟子的教育思想也很丰富,很多思想同样适应于家庭教育。 孟子继承孔子的教育思想,首重人伦道德教育。他主张教人“明人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三字经》里“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一段话,就源于孟子的思想。 孟子不畏权势,有傲骨,善辩论,很有浩然之气和大丈夫精神。他的培养目标是有“大丈夫”精神的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此为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这种精神塑造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伟大性格。今天,我们仍要重视培养孩子意志坚定、不畏强敌、不怕苦难、勇于斗争的英雄气概,在男孩身上表现为阳刚之气。 孟子教育学生不要贪图物质利益,要追求高尚的仁义道德:“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这在重物质享受、轻精神追求的今天,很有现实意义。 孟子发展了孔子“吾日三省吾身”的道德修养方法,教育学生“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孟子·离娄上》) 孟子认为,人的道德、聪明才智都是从艰苦的环境中锻炼出来的。他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这种思想永不过时。在物质丰富、有人甚至娱乐至死的今天,我们仍要重视对孩子进行艰苦奋斗、吃苦磨难的挫折教育,这恰恰是很多家长忽视的。 孟子同孔子一样,善用问答法、举例(故事)法、比喻法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解决问题。他曾以“弈秋诲(教)二人弈(下围棋)”(《孟子·告子上》的故事,启发教育学生,学习要专心致志。(详见六年级《语文》教材)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用现在的话说,不要迷信书本,要培养学生的“存疑”、“质疑”的批判思维能力和求异、创新精神,不要让孩子死记硬背一些标准答案,容易扼杀儿童的创造思维能力。在科技创新决定国家命运的今天,我们应在传承中转化、创新孟子的教育思想。 提起孟子,中国人很容易想到伟大的孟母“三迁”和“子不学,断机杼”的故事。特别值得称赞的是,孟子继承了他母亲重视家教的思想,特别注重家庭的重要作用:“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他写了一篇专论家庭教育的文章——“君子之不教子何也?”《三字经》提到的国学经典里有关家教的文章极少,这可能是唯一的一篇直接讲家庭教育的文章,值得家长们学习、借鉴。 “君子之不教子,何也?” 古代的君子是指有文化、有道德的人(官员、学者、家长)。但这样的“君子”未必都能教育好孩子。比如,有的人很会做官,但出现了很多不良的“官二代”。有的教师在学校里很会教育他人的孩子,在家里教自己的孩子效果却不理想,我百思不得其解。近读《孟子·离娄(上)》,方知这种“君子之不教子”的现象古亦有之。孟子对这一现象的解析得颇有道理。 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矣。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 公孙丑问孟子:君子不亲自教育儿子,为什么?孟子答:由于父子的亲情关系而行不通。教育孩子一定要用正理正道,用正道正理教育无效,父亲可能会忿怒,这样就会伤害儿子的感情。儿子会说:你拿正道正理教育我,而你的行为却不合正理正道。这会使父子之间产生隔阂,那就无法进行教育了。所以古人“易子而教之”。 从孟子的回答中可知,古代君子不教子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君子的教育方法简单,只讲大道理,动辄忿怒;二是君子行“未出于正”,即不能言行一致。仔细研读孟子的话,我想可能还有两条原因:一是君子讲的理论正确,但儿子可能感觉太深,要求太高、太严,儿子接受不了,要不怎么会君子教之“以正”,儿子反而“不行”呢?二是君子的封建家长制思想严重,只能教训儿子,不能接受儿子的意见。一听儿子说他行“未出于正”,就大发雷霆,伤害了父子之间的感情,隔阂会越来越大,甚至没有一点共同语言,那就只好易子而教了。这都是由于父子的亲情关系造成的。父子之间有这种亲情关系,父母会有私子之心,养儿为防老,为光宗耀祖;就会爱子心切,要求过高、过严,孩子可能做不到;就会认为儿女是私有财产,训斥打骂儿女,别人管不着。所以当教子无效时,父母就会忿怒,甚至打骂,认为在家里做丑事别人不知道,儿女知道了也不会说出去,所以有时就会言行不一。而孩子却是天真纯洁的,不理解父辈望子成龙、成凤的心情。父亲忿怒多了,打骂狠了,会引起孩子的反抗,这就更加触犯了父亲的封建家长制作风,父亲会更加忿怒,打骂就是经常的事了。所以,孟子说:君子不亲自教育儿子,是由于父子亲情关系造成的,这是颇有见地的。这样有封建家长制作风、动辄忿怒,打骂孩子的人,也很难称为君子。 两千年过去了,由于封建家长制作风和父子亲情的关系的存在,“君子之不教子”的现象仍然很普遍。有的家庭两代人关系紧张,沟通不畅,甚至打架,孩子出走、自杀、杀死父母。家长们应该读读两千多年前孟子的这篇文章,树立民主、平等、尊重、爱护孩子的教育思想,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才能有望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