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课堂
家长课堂
电话:0558-2272076
地址:阜阳市关工委家教组
当前位置:首页  >  家长课堂
怀念父亲互动留言
发布时间:2020-11-12  浏览:1405 次    字体大小 :


——写在父亲逝世三周年之际


颍州区关工委副主任兼秘书长

阜阳市红旗中学原校长   李振川


亲爱的父亲驾鹤西去三年了。这三年,我一直沉浸在无比的悲痛和深切地怀念之中。

我父亲李秀峰,生于1929年10月2日,2017年10月25日因病去世,享年89岁。

我曾祖父李长青是清末的秀才,国学功底深厚,因而我的家学渊源流长。父亲少年时读过私塾,跟祖父学“四书五经”,是个文化人,动辄“之乎者也”,满嘴的孔子曰、孟子云。父亲84岁那年,还能一口气流畅地背诵唐朝刘禹锡的《陋室铭》,82个字一字不差,令我羡服,自愧不如!我从小到大听的最多的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等。我姐姐的乳名“敏子”,就源自《论语》中“敏而好学”和“敏于事而慎于言”。我的名字“振川”和号名“澄波”也是家父从《千字文》中“川流不息、渊澄取映”化来的。父亲希望我们做一个勤奋敏捷、品德高尚的人。

父亲十六岁到颍上县江口集拜师学五年中医。新中国成立后从事医疗工作,一直干到80岁,救死扶伤,口碑很好。

父亲是位吃商品粮的社会医生,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在王胡同镇众寺大队诊所和瓦房乡卫生院工作50年。工作地点离我家10多里路远,吃住都在医院诊所,十天半个月才能回家一次。我小时候,我很盼望父亲回家。因为父亲回来总给我们带来好吃的。上世纪的六零年,人们生活十分艰难。我和哥哥瘦得三根筋挑着一个头,每隔十天八天,我们蹲在西屋山墙旁,眼巴巴等着父亲回带来一两个鞋底一样大的杂面馍吃。这救了我哥俩命的杂面馍是父亲舍不得吃省下来的呀!父亲心灵手巧,很会做饭,做的可好吃了。他蒸煮炸炒样样皆通,会烙馍、炸馓子、包粽子,真是餐桌上的多面手。听说这些手艺都是他自小跟我老祖、老太们学的。

在我的记忆里,生活简朴的父亲,很讲文明礼貌。衣着总是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的。尤其是夏季,父亲穿一身抖抖的白色裤褂,头戴挑边的月白色洋帽头,肩挎印有红十字的皮药箱,骑着擦得乌黑发亮的加重永久牌自行车,可以说既风风火火,又飘然如约而至,这给1.75米高、眉清目秀的父亲增添了精神抖擞和潇洒。我的一个发小女同学胡素珊,曾这样评价我父亲:“令尊年轻时,夏天抖抖的衣服一穿,洋帽头一带,洋车子一骑,药箱一背,好潇洒、帅气。”我听到此话,很为父亲自豪。

父亲的身体一直很健康,85岁时身板硬朗,坐在那里腰板挺直,两腿膝部并拢,俨然一尊神钟。父亲的家规严格。一辈子吃饭时总是要求桌子要摆正,要求儿女“食不语”。父亲还会做针线活,缝缝补补的,什么都会,节约了很多开销,给子女们树立了勤俭持家的好榜样。

父亲一生养成了很多好习惯。他没什么不良嗜好,不抽烟、不玩牌、少喝酒,但却有两样爱好:一是爱唱二黄,即淮北梆子,动不动就哼唱起来;二是会打二踢脚,会个三脚忙。他对我说:“你祖父会武,练过武场子,大红拳、小红拳都会,防人家欺负。到了我这一辈,怕惹事,就不让我学了,只教我防身的三脚忙。”我听了愣愣地感到惊奇,心里也想学会两招。父亲跟亲戚朋友从没红过脸,见人总是客客气气、文质彬彬,显得很有礼貌和教养。我二叔李秀安评价我父亲说:“老大是孔老二的徒弟,一生中庸,不得罪人,真不愧是先生(医生)是大好人。”

父亲重视家庭教育,有高超的教子艺术。在我们兄妹五人的记忆里,父亲从来没有骂过我们,更甭说打我们了。父亲长于说理引导,循循善诱,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他反复对我们说:学习“温故而知新。”“人只有学而知之,没有生而知之。”“三人行必有吾师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我们犯了过错时,他便对我们说:“知耻而后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改正就好。勤而好学。敏而好学,才能学有所成。专心致至,金石为开,功到自然成啊”。我从小到大,学习成绩优秀,与父亲的谆谆教导是分不开的。

父亲重视教育我们做人做事,经常叮嘱我们“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与人为善,得饶人处且饶人。”“凡事不可做绝,要有余地,要留有后手。”“从小看大,三岁知老。”“受尽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要心宽,不要屋宽。”“凡事眼里出气。”“社会上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就看你怎样应付,能处理掉不丢人才是真本事。”“人要有骨气,不能爬高踩低,对人要一视同仁,才能长久。”“知足常乐,不能这山巴着那山高,做事要有始有终”等等。这些话语使我终身受益,教育、激励、鞭策着我一生努力做好人、做好事。我能学业有成(大学毕业)、事业有成(当过镇党委书记,中学校长),是父亲重视家庭教育的结果,父亲的生养、教育之恩,我永世不忘,世代传承。

父亲是位大爱之人。主要表现在他长达60年的救死扶伤上。我父亲早年学中医,把脉开药方,讲究的是“望闻问切听”。在农村行医、走村串户,不光需要内科、还需要会外科甚至小儿科,面对不同类型的男女老幼病人,在交通不便、远离城市的情况下,农民只有靠眼前的乡村医生了。父亲凭借精湛的中医医术,不知看好了多少病人。为了解除病人之痛、救人之危,父亲凭着一颗滚烫的心,在实践中摸索,学会了扎针,给红肿大疮开刀,会看老年病,也会看小孩的病,甚至还会接过生,拿现在的说法,他是“全科医生”。曾任颍州区委常委的桑汤说:“令尊医道高明,不仅是全科医生,最拿手的是小儿科,十里八乡,远近闻名。记得我小时候兄弟姐妹病了,母亲就说去请李先生。李先生一看就好,很是叫人佩服。”

1989年父亲退休后,还一直在乌江瓦房一带行医,足迹踏遍了千家万户。1996年,67岁的母亲不幸车祸去世,给父亲以沉重打击,但他仍然在外乡行医。直至70岁以后,父亲返乡,在口孜镇杜康行政村一带行医。方圆二十里,前来求医的老百姓络绎不绝。吾父一生的智慧和才华都献给了农村医疗事业,献给了病人。在父亲行医的60年里,有40多年他还兼做那个行政村或那个乡的卫生防疫工作,把党和国家的爱洒向人间的偏僻之处。而且是从无怨言,不分白天黑夜,随请(叫)随到,精心医疗,总是妙手回春,受到那一方人民百姓的交口称赞,给人们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

父亲一生正派,为人堂堂正正,做事干干净净,也令我敬佩不已,给子女们树立了榜样。父亲一生工作60年,且大都在外乡异地。父亲一表人才,在那个物质匮乏且饥饿的时代,在那个远离城镇紧邻一湾清水的偏僻乡村的胡地里行医工作,他竟然能耐住寂寞,经受住远离妻小家庭的考验,没有非分之想,没有做过对不起吾母亲的事情,没有让人戳脊梁骨,这确实不易。父亲从医几十年间,一直是医疗所、院的负责人。他总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从不贪占公家的一分一厘,办事钉是钉铆是铆,真正做到一分不假,一丝不苟。父亲兼做防疫工作,有一年他的一个上级要他把有关的帐烧掉。吾父坚持不肯,得罪了这个上级,此后一直给我父亲穿小鞋,甚至连父亲退休时可以顶替一个吃商品粮的名额也给取消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我父亲用牺牲个人和家庭利益刚正不阿地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和精神,显示出了一个书香门第的家风和气节。

父亲一生救死扶伤名传乡里,终身贤德仁爱惠济子孙。啊!父亲的一生是勤奋地一生,是自律的一生,是俭朴的一生,是光明的一生,是清白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追求完美的一生。他平凡中见伟大,光明中见精神,正派中见高洁,朴实中见素养,行医中见品格,耳濡目染其子女,树榜样于社会,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父亲颐养天年时,我和兄弟姐妹尽孝于堂前,父亲驾鹤西天后,我们兄弟姐妹万分悲痛。时过三年,悲痛尤加,思忆弥深。养育之恩如海,仁爱之德如山。亲爱的父亲,您的子子孙孙永远怀念您。